第15章 渔阳鼙鼓
忠尧凝思片刻,说道:“唐玄宗老来昏聩,误听监军宦官和宰相杨国忠的谗言,不但误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名将,而且接连派遣使者催促固守潼关的哥舒翰盲目出战。结果,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年迈又身患风疾的哥舒翰被俘投降,潼关实守。
当日晚,平安火不至,军情告急。
六月十日,唐玄宗召集宰相议事,杨国忠首倡幸蜀之策。
六月十三日天刚拂晓,唐玄宗与杨贵妃兄妹、部分皇子皇妃、公主、皇孙、高力士、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连同禁军一千多人,偷偷溜出长安禁苑西北延秋门,向西逃难。
当日午时,一行抵达咸阳,辘辘饥肠。平时养尊处优的皇子皇孙们为了果腹而发生争吵。附近百姓闻讯后,争先恐后献上食物,于是这些皇亲贵胄得以饱腹,但随行禁军将士却只能分散到各村中乞讨求食。
这些随行的禁军兵士狼狈不堪,由于饥饿疲敝,流言不逊,他们感到异常的愤怒。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发。
人困马乏之际,陈玄礼已然瞧出了危险的苗头,生怕禁军哗变,唐玄宗性命不保。唐玄宗从长安逃出时,其实已经众叛亲离,失去了天下人对他的信任。
其一,正是由于唐玄宗轻信安禄山,才有了‘安史之乱’,祸患流毒,贻害四方;其二,出逃时,唐玄宗将一众嫔妃、皇孙以及众多的皇亲贵族弃之不顾,令人心寒;其三,佯装御驾亲征,实际却是逃命,抛弃了满朝文武百官;其四,天下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军中将士、百姓皆会因此痛恨于他。
一个‘祸首’,一个威望扫地、失去了信任与支持的君王,纵然被哗变军士乱刀砍死,相信也不会受到任何追究,那些行事之人甚至还会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大英雄’。
隐隐感到不安的陈玄礼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保住唐玄宗的性命,他必须找出一个替罪羊来代替唐玄宗去死。而杨国忠便是这个怨恨发泄的最佳对象。
于是,陈玄礼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请其转告太子李亨,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业已成熟,遂请其出面,由其上奏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
然而,由于事关重大,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太子李亨迟疑不决。”
没错,这里的太子李亨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个太子李亨。
欧也皱了皱眉头,说道:“彼时,唐玄宗已年逾七旬,垂垂老矣;而太子李亨四十四岁,正当盛年。杨国忠是太子李亨的政敌,可以正好借此机会将之除去,对他而言,这不是天赐良机吗?为何要犹豫不决?”
“太子李亨从开元二十六年被册立东宫,做了差不多整整二十年的储君,这一路走来,颇为艰辛,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李亨本来是第三子,并不是钦定的太子人选,年龄较长,才能上并没有什么特别显山露水之处,只是受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影响,文才素养方面还算突出。
但他心里也应该十分清楚,正是因为其性格相对柔弱,易于摆布拿捏,方才被册立为太子。他虽然也一直努力,想做一些令父亲感到满意的事情,但对于唐玄宗而言,他更多就只是一个出于安抚民心的门面,或者平衡朝局力量的工具。
在李林甫为右相时,太子李亨果屡次遭受李林甫打压,经历皇甫惟明、韦坚,王忠嗣三次事件冲击,犹如五雷轰顶,身心俱疲,诚惶诚恐。
其第一任太子妃韦氏之兄韦坚,颇有才干,被封为韦城县开国男,授银青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结交左相李适之,天宝三年,兼任御史中丞,但因天宝五年夜会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遭右相李林甫弹劾诬陷,贬为缙云太守,再贬江夏员外别驾,免官长流岭南,坐罪赐死。韦氏家人韦兰、韦芝反复向朝廷申辩,还请求太子出面作证,唐玄宗为此大为恼怒。太子李亨万般无奈之下,为了自保,表明不以亲废法,只得忍痛大义灭亲,舍韦家不顾。不但如此,更是重重压力之下,与韦氏离婚。而共同生活多年的太子妃韦氏不得不削发为尼,从此孤独终老。
此后不久,东宫又有事发。正五品属官、赞善大夫杜有邻被人诬告构陷,又惹上了祸事。这杜有邻可不仅仅是东宫属官,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他是太子李亨的岳丈,其次女嫁与太子李亨为‘良娣(dì)’。彼时,东宫内官有妃、良娣、宝林三级,以及诸多宫女。良娣(dì)东宫内地位仅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
按理说,一般人可不敢乱告东宫太子的岳丈,但是这告发之人不是别人,也是杜有邻的女婿,太子妃的姐夫左骁卫兵曹——柳勣(jì)。
这柳勣(jì)官职不大,生性狂疏,素来不拘小节,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豪俊之士历来交好。而岳丈杜有邻与其性情则迥然不同,不喜柳勣(jì)的轻傲狂放;柳勣(jì)则常常讥笑杜有邻迂腐胆小。
如此,一来二去,两人积怨愈来愈深,甚至相互仇视。一日,两人为了一件小事又开始互相争吵。杜有邻见他目无尊长,便狠狠地训斥了柳勣(jì)一番。哪知着柳勣(jì)心孤气傲惯了,一怒之下,就写了一纸诉状,状告杜有邻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毫无意外,这诉状很快便落到了李林甫的手中。
由于此项罪名很重,李林甫欣喜万分,遂借口案情重大,直接委派专人审讯。其实,这起诬告不过是柳勣(jì)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挟怨报复,但却被李林甫揪住不放,用来大做文章,顺便将不在自己麾下效力的李邕、王曾等一批人全都牵连进去,最后把太子李亨也牵涉其中。
唐玄宗听说事涉太子,立即令京兆府与御史台会审。案情很快查明,但李林甫不甘错失良机,又授意手下指使柳勣(jì)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引李邕作证,故意牵扯地方官员,大有朝夕间一举废掉太子之势。
所幸武则天之后朝政动荡的场景历历在目,唐玄宗有了前车之鉴,才慎之又慎,未有废储之举。后柳勣(jì)、杜有邻因外戚身份予以免死,但判杖责流放,贬往岭南。
不过,李林甫并未放过杜、柳二人,而是密令行刑之人杖毙,最后杜有邻、柳勣(jì)均在重杖之下死于非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则流徙岭南。
对于涉案的李邕,尽管他已年逾七旬,李林甫也毫不留情,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杖毙。
杜有邻一案令太子李亨极为不安,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岳丈等人含冤而死,却束手无策,徒呼奈何,尽管他十分喜爱杜良娣,却不得不忍痛割爱。为了表明自己清白无私,无奈之下,他又将杜良娣迁出东宫,废为庶人。由是,杜氏一家凋零,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
可见李亨这个太子,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无端受到诸多猜忌,亲朋故旧,死的死,散的散,朝廷内外已无多少依靠,故此他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甚至是怯弱隐忍。
即便是在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任右相,年过四十的李亨也仅仅是不再像过去那样诚惶诚恐而已。杨国忠对他的态度,也依旧是毫不尊重。而他对自己的父亲唐玄宗,既有日积月累的怨恨,也有与生俱来的、深深的恐惧。”
欧也听罢,慨然叹道:“原来这李亨的太子当得这么窝囊、这么悲催,也难怪他会犹豫不决了。”
忠尧微微颔首,道:“这种情况他最多也就只能秘密支持,是绝对不可能公然表态的。为了想方设法保住唐玄宗的性命,陈玄礼无奈之下,鼓动士兵哗变,煽动说这场叛乱皆由杨国忠而起,杀了杨国忠便可止息叛乱。
现在天下现在分崩离析的局面,岂是皇帝之错,只因皇帝被杨国忠蒙蔽,只要杀了杨国忠天下就有救了马嵬(wéi)驿位于马嵬坡,古称犬丘,晋时有当地武官马嵬(wéi)在此筑关城,唐代在城下设立了驿站。彼时,恰巧有二十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了骑在马上的杨国忠,向他要饭吃。愤怒的禁军军卒迅速围拢上来,将二者一起包围,并且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
杨国忠见势不妙,大骂士卒,质疑其要效法安禄山造反,那些军卒趁机大喊:‘贼人就是你,还说别人!’与此同时,禁军骑兵张小敬(对,你没看错,就是他,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上前,一箭射中了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趁乱逃入西门,禁军军士蜂拥追至,将其乱刀砍死,屠割肢体。另有一说是张小敬当场将杨国忠射死,而后军士冲了上去将其斩首分尸。其后,再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
连同被杀的,还有杨国忠的长子、太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及其党羽魏方进。另一宰相韦见素也为乱兵所擒,脑血涂地,幸亏有人及时搭救才免于一死。
但此时,哗变的龙武军将士已经杀红了眼,并未因此而怒气稍减,群情汹涌之下,他们迅速将唐玄宗下榻之处包围了起来。
唐玄宗慌忙派高力士询问缘由,军士答曰:‘祸本尚在’。
陈玄礼趁机说道:‘杨国忠谋反被诛,贵妃不宜再供奉,望陛下能割恩正法!’
显然,仅仅杀了一个杨国忠,还不足以平息众人的怒火,哗变军士的目的是要将杨家兄妹铲除干净才肯罢休。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兵谏,唐玄宗一时手足无措,只得敷衍塞责地辩解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京兆司隶韦愕叩头流血谏道:‘众怒难犯,安危只在顷刻,望陛下速决!’
此时,宦官高力士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若不答应哗变军士的要求清除祸本,那么这场兵变必将不可收拾,不但自己的生命难保,就连圣躬也难安,于是他从旁进谏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乃国忠之妹,伴随陛下左右,将士们岂敢自安?怎能放怀?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犹豫许久,年逾七旬、身处绝路的唐玄宗,不得不以牺牲扬贵妃来保全自己。他忍痛下旨赐死,杨贵妃走出厅门,神情悲凄,请求高力士助其自裁。
杨贵妃泪流满面,语无伦次,向唐玄宗作了诀别:‘愿陛下好自为之。妾既负国恩,死无所恨。乞请准许拜佛。’
唐玄宗心酸至极,不忍直视,挥了挥手道:‘愿妃子能善地受生。’
随后,杨贵妃入佛堂礼佛后,由高力士带出,缢杀于佛堂前的一棵梨树下,时年三十有八。
杨贵妃死后,高力士遵旨舆尸寘(zhì,放置)驿庭,召陈玄礼等人入内视之。陈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唐玄宗慰劳之,令晓谕军士。
陈玄礼及其哗变的禁军兵士方始大悦,皆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稍后不久,杨国忠之妻裴柔、幼子杨晞,以及虢国夫人与其子裴徽闻变后逃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也被县令薛景仙率吏士追捕。合围之下,无处遁逃,在竹林中虢国夫人先杀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欲拔剑自刎。杨国忠妻子裴柔对她说道:‘请娘子为我尽命。’于是,虢国夫人用剑刺死了杨国忠的妻子裴柔,然后举剑自刎,但她却并未立即身死,而是被县吏押回狱中,后血凝至喉而死。穷途末路即将离世之际,她还对身旁的狱卒道:‘国家乎?贼乎?’
而虢国夫人亲手杀死的女儿,便是《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骑着三花马的老妪搂在怀里的女童啊。彼时的她,但觉春光明媚,可知未来的前程会发生什么,会与谁作伴?”
听着忠尧娓娓而谈,口若悬河,黎诗不禁问道:“忠尧哥哥,你太厉害了,竟然对马嵬坡之变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