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伏脉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笔记:伏脉较之沉脉,脉位更为沉潜,用推筋着骨来形容,的确很贴切,临床多年,六脉皆伏尚未遇到,左关伏脉偶能遇到,笔者认为此类伏脉是沉之甚,气郁血滞更甚于沉脉。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脉诀》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皆非也。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
笔记:临床读书不可偏废,火邪内郁,不得发越,伏阴在内,外复感寒,而见伏脉,从脉理上来说,十分符合逻辑,但笔者临证却很少遇见。曾遇一例右寸脉郁者,加细辛2g邪透咳减后,认为机制当与伏脉火郁阴伏类似。体质素虚的患者,复感寒邪,清涕不止,脉虚大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营卫、敛正气为治。而寒邪较盛,正气郁闭者,可用麻辛附温阳透邪。笔者在2012年用此方较多,应与当年气候较冷有关。至于痰瘀积聚,久凝久郁而成者,结合舌象,或从瘀辨,或从寒辨,从瘀者,破血化瘀之外尚须辅以益气养血药物;从寒辨者,温通药可选附子、吴茱萸,附子通行十二经脉,吴茱萸开破厥阴之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