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枝方证辨证选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七 桂枝芍药知母汤

【原  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  机】

风寒湿痹阻筋骨关节,化热伤阴。

【功  用】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

(一)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

病例1.赵某,女,25岁,职员,河南驻马店人。病历号:14100276。于2014年10月20日初诊。

主 诉| 双手指关节疼痛2月。

现病史| 患者2个月前出现双手指关节疼痛,于2014年8月4日于某医院检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118.72RU/ml(参考值0~20RU/ml),类风湿因子IgM 230.94IU/ml(参考值0~20IU/ml),类风湿因子IgG、类风湿因子IgA均正常。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在该院用中药治疗效果欠佳。刻诊:双手指关节肿痛热,左肩痛、畏寒,大便稍干、日1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辨 病| 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

辨 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防己地黄汤证。

处 方| 桂枝30g,白芍30g,麻黄10g,白术15g,知母30g,制附子10g,生地黄30g,黄芪60g,防己20g,防风10g,青风藤30g,甘草20g,生姜10g,大枣5枚。15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4年11月5日二诊:症平稳(肿痛轻但不显著,亦无不适)。续服上方加制附子至12g。10剂。

2014年11月25日三诊:手指关节肿痛热、肩冷痛均明显减轻,但便溏每日1次,上方生地黄减至20g,继服20剂。

后以上方间断服药至2015年3月19日,症状基本消失。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50.52RU/ml(参考值0~20RU/ml),类风湿因子IgM 40.90IU/ml(参考值0~20IU/ml);类风湿因子IgG、类风湿因子IgA均正常。再服2014年11月25日方20剂。因症状消失,但怕复发,又于2016年5月16日查:类风湿因子IgM、IgG、Ig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又取2014年11月25日方20剂以巩固疗效。

病例2.王某,女,40岁,河南西平县人。病历号:18040116。2018年4月16日初诊。

主 诉| 双手指、膝关节疼痛近1年。

现病史| 患者因双手指、双膝关节疼痛于2017年2月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用中西药物后,疼痛缓解,停服西药后,疼痛发作同前。刻诊:晨僵,双手指、双膝关节疼痛,遇冷加重,大便溏泻,每日3次,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弦。

辨 病| 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

辨 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处 方| 桂枝20g,白芍20g,麻黄10g,白术15g,知母20g,制附子12g,防风10g,细辛10g,炙甘草15g,生姜10g,大枣5枚。1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8年5月3日二诊:诸症稍减,再服上方12剂。

2018年5月15日三诊:晨僵,双手指、双膝关节疼痛大减,大便每日1次,但易汗出。上方加黄芪60g,防己20g,青风藤30g。14剂。

此方服至2018年8月25日,诸症消失而停药。2019年5月20日带其母亲来看病时,言其去年服中药后类风湿未再反复,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均正常,表示感谢。

病例3.全某,女,64岁,医务工作者,郑州市人。病历号:16100136。2016年10月26日初诊。

主 诉| 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伴间断性发热1个月。

现病史| 患者1个月前出现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伴间断性发热,今查:血沉54.4mm/h;类风湿因子1170IU/ml;C反应蛋白21.1mg/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定量118.78RU/ml(参考值0~25RU/ml);抗核抗体核颗粒型(1∶320)+核均质型(1∶320);免疫球蛋白A(IgA)5.66g/L。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刻诊:周身关节疼痛,痛处扪之热,但关节怕冷,晨僵,体温37.2℃,口干,饮食、二便尚可,舌质正红,舌上津润无苔,脉沉弦。

辨 病| 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

辨 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

处 方| 柴胡30g,黄芩10g,桂枝30g,干姜12g,天花粉2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甘草20g,知母20g,生姜20g,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半小时。

2016年11月2日二诊:服上方疼痛加重,改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处 方| 桂枝30g,白芍30g,知母30g,麻黄10g,制附子15g,细辛10g,防己20g,青风藤30g,生地黄20g,甘草20g,生姜10g,大枣5枚。5剂。

2016年11月7日三诊:关节疼痛稍减,体温正常。

处 方| 桂枝30g,白芍30g,知母30g,麻黄10g,制附子15g,细辛10g,防己20g,青风藤30g,生地黄40g,生石膏30g,杏仁10g,薏苡仁30g,甘草20g,生姜10g,大枣5枚。10剂。

上方一直间断服至2017年6月9日,患者于2017年5月31日检查:类风湿因子347IU/ml;C反应蛋白3.37mg/L;血沉16.5mm/h。除晨僵外,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未再发热,舌质正红,苔薄白,脉沉弦。续服上方30剂。其后仍以上方加减间断服至2018年11月6日,并赴海南居住,关节疼痛未再反复。

病例4.白某,女,47岁,郑州市人。病历号:16120140。2016年12月20日初诊。

主 诉| 全身疼痛1年半。

现病史| 患者1年半前在健身房锻炼,汗出受风后致全身疼痛,今年夏季又在地下室受潮湿而疼痛加重,当时在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用中药效欠佳。刻诊:双手指遇冷水疼痛,背困痛,足踝肿痛,头怕风且感头脑不清醒,下肢冷,易汗出,乏力,饮食、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紧。

辨 病| 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

辨 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处 方| 桂枝20g,白芍20g,知母20g,麻黄10g,制附子12g,细辛6g,防己20g,白术20g,青风藤30g,黄芪60g,葛根30g,石菖蒲15g,甘草15g,生姜10g,大枣5枚。12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

2017年1月4日二诊:前症均减,再服上方14剂。

此后续服上方至2017年2月8日,医院检查结果:类风湿因子476IU/ml(参考值0~40IU/ml);血沉22mm/h(参考值0~20mm/h)。其后仍以上方加减间断服至2018年12月13日,诸症消失,化验结果正常而停药。

按   以上4例均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基本方均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例1因有化热之象(如关节肿痛热、舌质红等),故合防己地黄汤加青风藤;例2寒湿重(如便溏、关节遇冷痛甚、舌质淡等),故加细辛,后又加黄芪、防己、青风藤等;例3舌质正红,舌上津润无苔,关节痛处怕冷,但扪之热,低热,口干等化热之象,故合防己地黄汤、麻杏苡甘汤加减;例4伴头恶风且感头脑不清醒,汗出,足踝肿痛,故合黄芪防己汤加青风藤、葛根、石菖蒲等。青风藤所含青藤碱,对类风湿有一定疗效,故方中往往加用之。总之余所治的类风湿均未达到骨节变形的程度,虽然治疗时间较长,但对消除症状、化验指标阴转、阻止病情发展等方面,疗效尚属满意。

(二)痢后鹤膝风

黄某,女,38岁,农民,河南偃师人。1987年7月15日初诊。

主 诉| 双膝关节肿痛不红3天。

现病史| 患者半月前先病结膜炎,续得痢疾,均经治疗而愈。3天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不红,食欲不振,泛泛欲呕,舌质正红,苔白腻,脉沉弦。

辨 病| 痢后鹤膝风(痢疾后综合征)。

辨 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处 方| 桂枝15g,白芍15g,知母12g,麻黄10g,苍术20g,防风10g,制附子15g,甘草6g,生姜15g,生薏苡仁30g,防己30g。

5剂,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服后肿消痛止而愈。

按   痢疾后综合征也称肠病后类风湿、结膜-尿道-滑膜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临床上以结膜炎、尿道炎和关节炎为特征。清·陈修园《时方妙用》卷四“鹤膝风:胫细而膝肿是也。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初起发热头痛,宜五积散,痢后变成者,亦宜之”。可知陈氏诊治过该病。本案有结膜炎和关节炎,虽无尿道炎,也可诊为痢疾后综合征(痢疾后膝关节肿痛并非都是“鹤膝风”)。本案为湿热之邪未尽,流注筋骨关节之历节病,刻下热邪甚微,而寒湿颇盛,法当温阳祛寒,除湿清热,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生薏苡仁、防己以治之,由于病程短,方证相符,故5剂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