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X线头影测量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人类学研究对头影测量的启迪

X线头影测量技术追溯起来,其始于人类学研究。对于人类学研究,头颅的形态、结构及各部分的大小揭示了人类进化和种族、性别、年龄等特征。人类学研究对头颅的测量是利用干头骨进行的,称为颅骨测量术(craniometry)。为使干头骨的测量值更为准确,并有统一的标准,当时使用了颅支持器(craniostat)(图1-5),这种颅支持器只能应用于头骨,而不能应用于活体,但它即是头颅定位仪的前身。

1780年,荷兰解剖学家Camper采用了角度测记方法进行了颌部凸度的头骨测量研究,他可能是第一个利用角度进行测量的人,而瑞典解剖学家Retzins则将人种进行了直颌型与突颌型的区分。

1882年,在德国Frankfort的第13届国际人类学会议上,确定了1872年由van Thering倡导的水平线作为头颅测量的标准定位平面,即由左右外耳道上缘与眶下缘所构成的平面——眶耳平面(图1-6)。由于会议在德国Frankfort召开,所以眶耳平面又被称为Frankfort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即FH平面),就这样成为了X线头影测量的水平基准平面,奠定了X线头影测量技术的基础。

图1-5 颅支持器

早先的颅骨测量术只能针对干头骨测量

图1-6 眶耳平面(FH平面)

1893年C.A.Hamman开始收集人类头骨,其后T.W.Todd(图1-7)继C.A.Hamman担任Henry Wilson Payne解剖学教授,T.W.Todd与C.A.Hamman一共收集了3 100副人类头骨。但T.W.Todd认为研究去世的儿童头骨时,应注意因病早逝的儿童多伴有缺陷。至此他开始考虑以X线摄影来进行正常儿童的骨骼测量。

早期的口腔正畸医师们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中得到了启迪,很多学者如van Loon、Simon、Hellman、Schwary等,在他们的病例分析中都引入了人类学测量方法。一般认为,van Loon(1915)第一个将人类学方法应用到口腔正畸学中,他将患者面部取模灌注成石膏模型,然后根据Frankfort平面定位,将牙模型插入,研究牙与面型的关系(图1-8),因此,可见当时口腔正畸学家已将观测范围从牙扩大到了颜面。

图1-7 T.W.Todd

Simon(1924)将牙列与眶耳平面、正中矢状平面及眶平面结合起来,以研究牙列与面型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著名的Simon分类法,并提出尖牙应位于眶平面上的定律(图1-9),他还研究出一种照相术,将侧面轮廓与眶耳平面、眶平面结合。

图1-8 van Loon的石膏面具

图1-9 Simon提出尖牙应位于眶平面上的定律

Hellman在20世纪20—30年代将人类学测量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学,先后进行了头影测量、活体面部软组织的测量研究。他应用活体测量的绝对数值,制订了一些与面部长、宽、高有关数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对面部长、宽、高的相互关系作了量的估计,预示了现代所应用的X线头影测量的某些方法,但由于面部测量的标志点均位于体表,因而这一测量方法无法显示出颅颌面深部的结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