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衰(大趋势前瞻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谨防“古德哈特定律”

公众对经济学的失望情绪持续发酵,因为经济学家们不仅未能预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许多引起世界动荡的危机来袭时,他们也毫无准备。即便在他们自己的小圈子里,经济学家也被指责过于学术化,过分强调某些精妙的数学模型或理论,片面夸大人类行为理性的假设,依赖几乎千篇一律的历史数据,以至于根本无法正确捕捉经济现实及其未来走向。不管是政客、外交官还是商人,又或是普通民众,任何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如果无法对明天做出合理预测,就无法制订任何有效计划。本书就是为这些尊重现实的人而著。

越来越多的人将经济学视为一门脱离现实的学科。对某些学者来说,预测不过是一种智力测试练习,而回报则来自发布耸人听闻的重磅观点。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必然是有选择性、有倾向性的观点。

此外,经济学家和财经作家往往会过度强调某个增长因素,如偏远地理位置带来的困难、自由化制度的优势,或是较高的青年人口比例等,并根据这一要素去解释一国的经济兴衰。这些因素就此成为众多热门畅销书的主题。但我认为,虽然它们对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可是尚不足以成为预测某个经济体未来5年变化趋势的标准。例如,“石油诅咒”的存在毋庸置疑——大规模油田的发现,往往会使那些尚未做好准备的贫穷国家滋生严重腐败,并阻碍经济发展。然而,许多预测者错误地认为,当全球油价进入上行通道时,产油国也将随之进入繁荣期。

理解经济学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晓应该采取何种组合,需要哪些前提同样重要。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取决于诸多因素,但随着一国日趋富有和全球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将随之变化。大多数主流预测者都同意这一观点,但他们的对策是设计无比复杂的预测系统。世界银行和IMF等国际机构认为,与经济增长具有相关性的因素多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从学习法律的学生比例,到“民族语言碎片化”趋势,再到被讨论的国家以前是否属于西班牙殖民地等,形形色色,无所不包。

讲求实际的预测者必须剔除不可靠或是已过时的数据。发达国家受困于信息过载的人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即便要获得诸如经济规模的可靠数据也并非易事,而这些数据被人为篡改的程度,更是让他们无法理解。2014年初,尼日利亚政府官方宣布的GDP数字为5 000亿美元。几乎在一夜之间,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就翻了一倍。但这种变化并没有引起多大轰动,因为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对这种统计游戏已经见怪不怪。就在一年前,加纳也发布变化同样巨大的GDP数字,使得该国一举从贫困国家进入中产阶级国家的行列。谈及印度统计局对于官方经济数据的频繁变动,印度前央行行长雷迪(Y.V.Reddy)曾声嘶力竭朝我吼道,未来永远不确定,而在印度,即便是过去也不确定。

出自新兴市场国家的数字有种奇异的可变性,它们常常会通过某种变动满足主要参与者的自我需求。这就是“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的典型案例。该定律指出,一旦某个指标变成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会失去现实意义,因为它会让许多人产生篡改数字的动机。

一个及时有效的数据来源就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价格,通常情况下,这些价格反映全球市场对某经济体未来潜在走向的最优预测。作家詹姆斯·索洛维基(James Surowiecki)所说的“群体智慧”(3)有根据,市场已验证这一点。尽管这些预测会受到情绪和心理的干扰,但它们绝非漫无边际的幻想。

从以往经验看,铜价的暴跌始终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前兆,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金融周期中的“铜先生”。美国是少数几个以债券及其他信用市场产品,而非银行贷款作为主要借贷通道的国家之一。尽管信贷市场偶尔也会发出错误信号,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其预警信号非常可信。在1990年、2001年和2007年的经济衰退前,美国的信贷市场无一例外地发出不利信号。

尽管深陷周期性的狂躁症与恐慌症而难以自拔,但股票市场对经济趋势的预测同样值得信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开玩笑说:“过去5次衰退,股市预测到9次。”试图贬低股市预测能力的学者经常引用此话,但萨缪尔森对职业经济学家的预测更不信赖。实际上,这些经济学家对经济趋势的预测结果要拙劣得多。在2014年的一份报告中,奈德·戴维斯研究院(Ned Davis Research)指出,尽管预测错误偶尔会发生,比如依股票市场走势即将爆发的经济衰退并未出现,但无论是衰退下滑还是复苏,股市的预测结果都比较准。

为了了解市场对经济趋势预测的准确性,我查看了标普500指数在达到顶峰后50年的数据,发现其逐年持续下跌10%、15%至20%。很明显,市场在美国正式宣布第七次经济衰退前6个月就已经下跌至少15%。同时,奈德·戴维斯研究院还检验了宏观经济专业预测人士的工作成果(需要强调的是,美联储费城分部会定期参考他们的研究成果)。结果显示,就总体而言,从1970年开始,这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任何一次经济衰退。有权定义美国经济是否处于衰退阶段的美国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通常在经济衰退发生8个月后才会发布官方声明。

如果不考虑市场指标,仅凭数字很难把握一国经济的真正前景。大多数经济学家往往会忽视某些无法放入预测模型的软性指标,包括对经济走势影响最大的政治因素。在他们看来,这些指标难以量化,也无法纳入他们的预测模型。他们喜欢用数字去解读“政策”,譬如政府开支和利率。然而,当新任领导者不再纵容垄断、行贿或是官僚主义作风时所释放的能量,数字显然难以描绘。任何国家都不会理所当然地成为经济强者,所有领导者都需要努力发展经济。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理解信贷、价格和货币流等硬数据(4),以及政治、政策转换等软指标。

理解这些基本原则如下:避免对未来进行线性预测和毫无针对性的笼统讨论;警惕各种形态的单因素理论;规避各类的政治、文化偏差或“锚定”倾向;不要陷入将近期历史当做远期未来的假设,并切记,波动与危机才是常态;永远都不要否认,任何经济体,不管多么成功或多么破败,迟早都要回归其长期平均增长率,而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或衰退);强调增长,关注一整套可控制的动态指标,以便更准确把握经济周期的转折与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