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陌生环境的制约
虽然是在地区内的搬迁安置,但温州境内地形复杂,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区的经济条件相差较大。东部平原经济发达,人们的思想开放、头脑灵活、勇于探索;而西部山区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技术方面与东部平原的人们有一定差距。安置区与原居住地在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上的差异是影响移民生计恢复的重要因素(许佳君、施国庆,2001)。对安置区环境不熟悉,使移民在安置区受雇增收、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减少,增加了他们陷入贫困的风险。
从生产条件来看,由于温州东部平原以耕地为主,人均耕地在0.3~0.7亩之间,绝大部分移民安置区没有林地和其他土地资源。受自然条件限制,移民到安置区也获得了与当地居民面积相等的耕地,而安置区居民以工业、商贸等非农业经济收入为主体的经济收入结构与移民原来以农、林、牧业为主的经济收入结构形成很大反差。
就生产方式而言,移民原来以种田、经营林木和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及生产技能已不适应安置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比如,一些移民在库区时可以到附近的林区打工、伐木、采菇、捡砂等,收入比较理想。而搬迁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已不复存在,而他们本身又没有其他技术专长,可想而知他们在安置区的生产恢复会有一定困难。
移民经历了生活空间的转变,在安置区这种新的环境下新生活必然要与记忆中的社会经验发生碰撞,移民会不断为自我身份认同赋予新的意义。同时在搬迁后,他们还会时时思念故乡。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到,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安土重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费孝通,1998)。这种受传统文化影响而积淀下来的乡土观,在搬迁的冲击下,还是很难轻易改变。2004年一项珊溪水库移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搬迁后流露出对故土和以前的生活“很留恋”的情绪的移民占16.5%,“有点留恋”的占56.5%,[1]可见,移民们存在留恋故土的情结。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来根深蒂固的观念、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而在安置区初期生活上的不适,往往使他们更加怀念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