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4年,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推进,取得新进展。

出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多项重大政策举措。继2013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指标、主要任务、具体举措等后,2014年又制定出台多项重大政策举措,推进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一是出台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2014—2020年)》。该《计划》于2014年2月25日由省政府印发,提出了实施3项重大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城建设工程、低碳创新发展工程、技术转移工程)、4个行动(重点产业创新行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行动、创新体系效能提升行动、体制机制创新行动)和4项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投入、构建创新文化环境、建立考核督查体系)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总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创新型山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低碳创新发展成为主导模式,煤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传统产业得到有效提升;科技供给能力有效增强,社会创新潜力更好释放,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主要指标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12年1.09%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9%,到2020年达到2.5%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2012年4383件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9%,到2020年达到1万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在2012年124.16亿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达到26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在2012年4.7%(按照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统计)的基础上,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每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60%以上。二是出台实施《山西省低碳创新行动计划》。该《计划》于2014年2月25日由省政府印发,提出了实施4大重点建设工程(山西科技创新城低碳高地建设、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煤基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和“气化山西”重点建设工程)、4个行动(产业减碳计划、企业低碳行动、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和低碳社会建设)、7条低碳发展体制和政策(举办“中国·山西低碳发展国际论坛”、制定低碳试点示范政策、制定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建立碳交易与节能量交易机制、建立要素倾斜配置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低碳交流合作机制)和4条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低碳统计核算制度、加强评价监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较2010年累计下降17%,到2020年较2005年累计下降45%;到201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率较2010年累计下降16%,到2020年完成同期国家下达指标;到2015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10年90%下降至82%,到2020年下降至73%;到2015年,燃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10年2.1%增加至8%,到2020年增加至12%;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10年0.9%增加至4%,到2020年增加至10%~12%。与此同时,重点工作初见成效,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低碳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显著增强,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明显提高,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三是出台实施《关于围绕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重点安排的科技攻关项目指南》。该《指南》于2月25日由省政府印发,围绕煤炭安全生产、煤炭低碳利用、煤炭高效开采三大领域,提出了16个方面的科技联合攻关方向。目标任务是:通过围绕煤炭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煤炭产业在“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使山西尽快实现由“煤老大”向“煤科老大”转变,显著提升煤炭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至2014年两年内相继出台实施的4个重大政策措施文件,构成了全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顶层设计框架体系。

强化重大产业科技联合攻关和加快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关于围绕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重点安排的科技攻关项目指南》实施,围绕煤炭的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以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和基础需求导向为原则,选择煤层气、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机装备、新材料和富碳农业等7个重点煤基产业领域,全面编制出产业创新链,遴选出76个重大产业科技重大攻关项目。2014年7月29日,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全省煤基产业创新链和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招标相关文件。8月1日起,在《山西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煤炭报》及网络公开发布,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后经形式审查、项目组评标(评审)、综合评标(评审)委员会审议、现场考察谈判、省政府审核等环节,最终有68个项目成功中标。通过招标,产学研合作单位达到296家(次),吸引了21家省外企业、39家省外大学、10家省外科研院所次参与煤基项目攻关,并促使中国石油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的高端煤基产学研机构与山西省相关单位组成了战略创新联盟。中标项目3年实施期内,省政府引导资金将投入达到15亿元,平均每年5亿元。2014年总计投入3.6亿元,撬动引导企业资金52.8亿元。二是加快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是2013年省委、省政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落实转型综改试验区总体方案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打造全省经济升级版、变资源依赖为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2013年8月20日,省政府召开第24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事项,并原则通过《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总体方案》。在2013年启动推进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按照规划,山西科技创新城地处太原与晋中市榆次区之间,集聚了山西高校教育园区、榆次工业园、太原经济开发区、汾东商务区、太原高新区、晋中经济开发区、晋中国家农业科技园、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园等新兴产业集群园。其中,山西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地处太原市区域,规划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由新兴产业区、成果孵化区、研究开发区、总部经济区、高新技术服务区、职业教育区等七个功能区组成。2014年10月28日,省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山西科技创新城主体区总体规划,并要求严格规划管理,依法落实规划,高效务实推进创新城建设,努力到2030年把创新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煤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城市新区。到年末,山西科技创新城项目建设,核心区起步区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核心区专项规划已完成专家评审和公示;首期完成征转土地7593亩;确定引进清华大学、中科院工程所、中海油、中煤科工等27家研发机构,入驻机构规划选址基本完成。

加强和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建设。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全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26家、208家。新认定46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8个。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山西潞安集团组建“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实现山西在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域零的突破。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新设立院士工作站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二是加强和推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新增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上此前入选的太重、太钢、太原通泽重工、山西蓝天环保、振东制药5家企业,全省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6家,其中2014年太重、太钢在全国5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1)考核评价中分列第1位和第8位。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于2013年开始认定,已有20家企业通过。新增33家企业为山西省第四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加上此前2008年首批44家、2011年第二批26家、2013年第三批37家,全省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40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5家。这些试点企业已有105家于2013年12月被认定为山西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9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20家。三是支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加上此前的太原煤机装备、永济电机、太原钕铁硼材料、大同医药、迎泽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原平煤机配套装备、临猗运输配套装备7家,全省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达到8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是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依托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较大、产业链较完整、技术水平较高以及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和相关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积极培育和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自2012年山西首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山西省煤与煤层气共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成立以来,全省各级各方面培育和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的工作不断推进,2013年组建了山西省煤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新能源锂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8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全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和建立进一步推进。3月,由山西省农科院牵头组建的国家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该联盟是国家科技部于2013年10月批准第三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之一,也是首个由山西科研机构牵头组建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年,阳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组建了山西省耐火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振东制药集团发起组建了环太行山连翘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特别是,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培育了44个煤基、低碳方面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产业创新链建设规划培育了2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强推进人才培养和增强人才对科技引领作用。一是加强和推进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从2009年开始,山西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到2013年末已先后6批引进人才达到197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获得省财政资助的最高100万元的生活补助费之外,还作为特聘专家进入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之列。2011年11月启动实施“三晋学者”支持计划,2012年在高等院校首批设置“三晋学者”特聘教授岗位60个,每届聘期五年。2013年,16名教授和专家成为首批“三晋学者”特聘教授(专家)。2014年,继续实施和推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引进第七批海外高层次人才61名,涉及电子商务、生命科学、工程材料、生物医疗、环境科学等领域,其中长期全职引进的达11名。至此,“百人计划”已累计引进海外人才258人。二是加强和推进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从2012年开始选拔培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当年第一批有397人入选,随后2013年第二批有202人入选。2014年,193人入选第三批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学术技术方面的领军人才。入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可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支持,专项资金一次性发放特殊津贴2万元。三是加强推进对“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从2012年开始,山西启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每年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遴选10名左右35周岁以下、一般应获得博士学位、在山西工作1年以上的青年创新人才,给予财政支持。2013年有6名优秀青年人才入选首批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10名优秀青年人才新入选山西省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四是大力扶持高端人才成长和发挥引领作用。2014年,经推荐,山西有5位科研人员入选国家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分别是:中北大学刘俊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李文英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房倚天研究员、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刘承志教授、汾阳市金土地生物科技有机肥有限公司郝秀海高级工程师。推荐2人和2个集体参加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其中山西大学张靖教授、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北大学微纳光机电惯性传感器件及集成测量系统创新团队荣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推荐山西中医学院吕景山教授参加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成为山西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加强管理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一是出台实施《山西省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由省政府于2014年9月23日印发,包括9章42条,涵盖了从科技计划的设立、项目立项、项目完成和项目资金监管全过程,其中对省级科技计划进行了优化整合和科研项目的分类,对科研项目立项管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科研项目资金监管作出更加详细的规定。二是大幅增加研发经费。2014年,在省级财政研发预算投入4.5亿元基础上,增加了3亿元,增长了67%,并连续增加三年。同时,省属企业也加强了研发,全年完成投入1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