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问读懂道德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学习《道德经》有什么用?自从在知乎宣讲帛书版《道德经》以来,多次被问到这个问题。那么在翻开这本书之间,我们也先自问一下,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想要学习《道德经》的?

首先《道德经》有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也不会流传两千多年,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力。但是用,又分“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在“有用之用”的层面,如《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所说:“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音乐,大家一听就陶醉,就是精神享受;美食,大家一吃就爽口,就是口腹享受。所以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路过的人都会被吸引,因为它们的效用很明显。但是道呢,说出来寡淡无味,看不到有多宏伟,也听不到有多神妙,又凭什么来吸引人?“用之不可既也”,凭的是道的作用取之不尽。感官欲望的满足只是暂时的,投机取巧的获得只是短期的,而以道行事,得到的则是长期的、持续的功用。

所以《道德经》第一个重大效用,是“得长久”。学习《道德经》,可能短期内不会让你迅速获益,不能一夜让你脱胎换骨,但一定可以让你走得长远。《道德经》中多处说“不殆”、“无咎”、“无尤”、“长久”、“无忧”、“无难”、“不病”,都是行正道的结果。而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非要抄近路走小道,结果就是“不道早已”,很快灭亡。

《道德经》第二个重大效用,是“成其私”。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想要做成的事,不得不做成的事。比如战争要能得胜,地位要能得贵高,利益要能得保障。《道德经》都给出了方法,只是这些方法看上去有些匪夷所思,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

战争要想胜利,《道德经》说“不争而善胜”,常人的理解却是需要不断地进攻、进取。

地位要想贵高,《道德经》说“不自矜”、“不自伐”,常人的理解却是要会揽功才能上进,要有架子才会被尊重。

利益要能得到保障,《道德经》说“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常人的理解却是争先才能得到,会哭才有奶吃。

因为“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成其私的根本却在于无私,所以才会“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因此《道德经》讲了“成其私”的方法,也有很大可能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甚至更可能是“天下莫弗知,莫能行”。

《道德经》第三个重大效用,是“善摄生”。人们从生到死,有半路夭折的,有处事失利死亡的,也有寿终正寝的。如何寿终正寝以“尽天年”,这是《道德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就是如何“养生”。

《道德经》第四个重大效用,是“归其明”。“明”,有“自知者明”,有“见小曰明”,有“知常曰明”,有“不自见故明”,讲的都是“通明、通达”的状态。对世界,对世事万物,对自身,对生死,能够有通达不惑的认知,这就是“明”。

至于在“无用之用”的层面,《道德经》用了大量篇幅讲“虚中”的道理,讲处下守弱,不争无为,虚心弱志,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些都是“无”的运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掌握了这些,除了可以在现实世界守中得正以外,对精神世界更是效用非凡,可获得健康、安宁的心态,不纠结、不苦闷、不抑郁而少烦恼,在当下尤为可贵。所以《庄子》才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唯有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精神层面。

以上,就是学习《道德经》的效用,而还有更多,是没法说出来的,因为“日用而不知”,在其中也。

本书自2009年动笔,2013年定稿,2017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算是我那些年学习实践《道德经》的心得总结。

本书所用《道德经》原文,是以长沙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校勘的帛书《老子》合订本为底本,参考中华书局1996年版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校订的帛书甲、乙本,重新进行断句与文字修正而成的版本,来源于我2022年新书《帛书老子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