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鸿门宴:每一位参与者,均是胜利者
咸阳城通往潼关的官道上有一个叫鸿门的小村落,以此为中心,驻扎着密如蚁群般的四十余万大军。军营鳞次栉比,连绵数十里,一面面旗子在风中飞舞,一队队士卒在军官的率领下,巡逻、操练、喂马、搬运粮草、修理军械、加固营寨、生火做饭。
正中央中军高大的白色帐篷正前方,“项”字帅旗下,百十名披甲精兵面无表情,手持长戈列成两队。
帐篷内正举行一场小型宴会,伴随着铁剑破空的声音,一位矮小彪悍的青年武将与一位圆脸的中年武将相对舞剑。
朝东的主位上,端坐着一位浓眉重瞳、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青年武将。只见他一只手玩弄着酒樽,观赏着舞剑。
朝南坐着的老头,须发雪白,脸上皱纹密布,他左手抚着一块玉玦,右手指轻轻敲着桌子,双眼如欲喷火,盯着中年圆脸武将。
向北坐着的人约莫五十余岁,高大魁梧,长着高挺的鼻梁,浓密的须发。他端着酒樽,挂着真诚、忐忑的笑容,狭长的双眸却轻轻地眯着。
向西坐着一位清秀瘦弱、面白无须、笑容和煦的中年美男。他温润的双眸闪过几分担忧、焦急之色。
1
这场宴会发生在公元前206年12月中旬。
这一年,大秦帝国军队主力被项羽率军消灭,刘邦趁机率军杀到秦朝国都咸阳城下。10月,秦王子婴投降,大秦帝国宣告灭亡。刘邦认为“且人已降,杀之不祥”,并未屠戮嬴秦宗室、遗老遗少。
咸阳城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都市”,刘邦看着美轮美奂的阿房宫,无数美人与珍宝,他喜欢酒色的毛病,一下子严重起来。
刘邦命令大军驻扎在咸阳城外的霸上,自己则以征服者的姿势,大摇大摆地住进了阿房宫,每日饮酒作乐,不理民政军务。有了刘邦的“率先垂范”,手下将士们积极效仿,纷纷涌入咸阳城吃喝玩乐。
成大事者,须有纠错能力。有时主动,有时被动。
刘邦的连襟樊哙虽是屠狗户出身,却颇有见识。他闯入阿房宫,对刘邦怒斥道:“大哥啊,你是想统一天下,还是做土财主?如果没有这些美女和金银财宝,秦朝就不会灭亡!大哥请你立刻返回霸上军营!”
醉醺醺的刘邦,对樊哙破口大骂,将他撵了出去。
谋主张良也看不下去了,对刘邦说道:“因为秦王无道无义,所以您才能攻入这座咸阳城。您既然为天下百姓铲除了祸害,就应布衣素食,保持节俭、爱民的形象,以争取民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别闹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你如果那么快就原形毕露,迟早是第二个秦王!为了得到天下,你必须坚持保持忠厚老实、德高望重的形象。
刘邦幡然醒悟,命人收拾行李,返回霸上军营,整顿军纪。将士们看到主公返回军营了,无奈之下,也成群结队地溜了回来。
刘邦真不愧是以一介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取天下的雄主,虚心纳谏,作起而行。他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张榜安民,废除严苛的秦法,与关中父老豪杰,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安排士卒四处张贴公告:“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勿恐。”意思是,我废除了所有的秦法,保留原有的行政机关。我是来救你们的,不要害怕!
关中百姓大喜之下,自发组织,扶老携幼,赶着牛羊,担着酒食,浩浩荡荡,犒劳刘邦的军队。
刘邦禁止将士接受关中父老的东西,他表示:“我们粮食多,不要麻烦父老乡亲了!”
史称:“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意思是,关中子民更开心了,也更害怕了。害怕什么呢?害怕刘邦不能成为秦王。沛公,即刘邦。因为刘邦中年时,在沛县起义,所以时人尊称为沛公,即沛县德高望重的长者。
而此时,项羽统率着四十多万联军,旌旗遮日,刀枪蔽空,逶迤数十里,踏起无数黄尘,朝着关中大地进军。
项羽赶到函谷关下,惊奇地发现,关上飘扬着一杆杆“刘”字大旗,函谷守军拒绝项羽入关。
项羽大怒,我在巨鹿与秦军主力拼死拼活,你刘邦在关中捡桃子!他一声令下,部将们奋勇当先,攻克了函谷关。
项羽大军火速入关后,驻扎在新丰鸿门一带,与霸上的刘邦大军相隔不过四十里。两军态势敌意甚浓。项军四十万,刘军十万,局势一目了然。
大难来时,人心难测。刘邦麾下左司马曹无伤决定跳槽。左司马是一个管理后勤粮草的职位,曹无伤有机会洞悉刘邦集团的战略意图。
曹无伤无外乎三种选择:第一,弃官跑路;第二,两军大战,或死于乱军之中,或做俘虏,或等刘邦集团侥幸取得胜利后取得高官厚禄(但这种可能性太低);第三,投靠项羽,有更大机会升官发财。
辛辛苦苦混到这么高的职位,任谁也不会轻易放弃。但为刘邦牺牲,曹无伤也不乐意。所以,他选择第三条路,告诉项羽关于刘邦的真实意图。
于是,项羽收到一封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意思是,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担任丞相,稳定局势。刘邦意图独占关中所有的珍宝。
有必要提一下项羽四十万大军的组成。在巨鹿之战前,项羽本部兵马是以八千子弟兵为骨干,招募的五六万大军。即使后来连番大战,伤亡也不大,又招募了一些新兵,嫡系部队也应该不会超过七八万人。其余三十多万大军,多是属于魏、齐、燕、赵、韩等国的诸侯联军,只是在名义上服从项羽的指挥。
如果刘邦真想独霸关中,意图成为第二个秦王,项羽与诸侯联军当然不会同意,他们只有一种选择,那便是两军开战。以项羽的军事才能,四倍的优势兵力,又占据大义,刘邦可以说几乎无胜算。
所以,项羽毫不犹豫地签发军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日犒劳士卒,为我击破刘邦的军队。)
项羽的军中谋士——亚父范增也在旁边煽风点火,道:“沛公居山东(崤山以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意思是,刘邦过去贪财好色,现在入关后,不贪图财宝,不贪恋美色,由此可见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找人看过他军营上空的云彩,呈五彩龙虎之形,这是天子的云气。千万不要错过机会,抓紧时间消灭他。
局势,千钧一发!
第二日,静谧的夜色缓缓降临。一位圆脸中年武将,单人独骑离开楚营,飞驰刘邦军营。此公名叫项伯,是项羽的亲三叔,担任楚国左尹,类似于副丞相。
项伯的救命恩人张良在刘邦军营,他要劝说张良与自己一起离开,以免明日遭受池鱼之殃。不久,项伯进入刘邦军营。他向张良道明来意后,张良胸中已激起万丈波澜,但是表情依旧很平静。张良道:“我答应韩王送沛公至此,逃走不义。兄长,请稍等我片刻。”
项伯一边想,张良还是那么够义气,一边点头答应。
张良面见刘邦,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睡眼惺忪的刘邦立即吓醒了,惊问道:“子房,这该怎么办?”
张良问道:“是谁劝大王派重兵把守函谷关的?”(谁为大王献此计者?)刘邦道:“有一个小子,对我说,守住函谷关便可在关中称王了。所以,我便听从了。”(“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当然,这个小子也许是刘邦本人。
张良翻了翻白眼,道:“大王,咱们的军队能抵挡项羽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刘邦双眉紧皱,面色时而狰狞,时而惶恐,双拳紧紧握住,又松开,终于长叹一声,道:“难以抵挡!你说该怎么办?”(“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温润的双眸迸射出一缕精光,一字一顿道:“请您过去告诉项伯,您不敢背叛项王。”(“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凭借着对人性的洞察及对时局的把握,敏锐地意识到破局的关键在项伯身上。
刘邦面色迟疑道:“你和项伯还有交情?”张良淡淡道:“当年,我和项伯曾经结伴而行,项伯杀人后,险些被抓,是我救了他。”刘邦又问道:“你和项伯谁的年龄大?”张良道:“项伯的年龄比我大。”刘邦击掌道:“你替我把项伯请来,我要认他当大哥。”
当项伯被张良邀请到中军大帐时,刘邦已经火速安排人准备好了简单的酒菜。他热情邀请项伯坐主位。项伯推辞,刘邦道:“您是子房的大哥,也是我的大哥!”
一番谦让,项伯便坐了主位。
刘邦频频向项伯敬酒。(千百年来,酒桌上的套路,未曾改变。“那个谁,你认识吗?”“哦哦,我认识,我们是哥们儿。”“还有谁谁,我们一起吃过饭。”“嗯嗯,我也认识。吃过两顿饭。”)
刘邦有意奉承项伯,再加上张良在旁边适时说一些好听的言语,项伯很快便放松了下来,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双方心照不宣地停止饮酒,开始谈正事。
刘邦道:“天地良心,我入关中后,可没有拿一针一线啊。我统计关中的官吏、百姓,封存府库,就是为了等待项将军。之所以派兵守住函谷关是为了防止别的诸侯乘虚而入。我日日夜夜都在盼望项将军啊,怎么敢反叛呢!请您转告项将军,我刘邦对他的心意可昭日月。我从不敢忘记他的恩德!”(“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名留青史的王侯将相,没有一个是傻瓜。项伯自然也不例外。他当然知道刘邦这番话的漏洞——你刘邦如果真心想将关中留给项王,为何不派人打声招呼?为什么项王入关中后,仍然不遣使解释?
中国人在酒桌上说话,很少撕破脸皮,说话均留三分余地。
项伯淡淡道:“你明天不可不早点向项王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这事,包在我项伯身上,我去和项羽解释一下;第二,仅仅交出关中的土地、钱粮还不够,你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亲自到项军大营道歉。
人精如刘邦自然也听懂了项伯的潜台词,只回答了一个字:“好!”(“诺。”)
项伯满意地点了点头,告辞而去。
2
项伯并非穿越者,他并不知道,几年后刘邦会成为项家死敌。也许在他心中,刘邦只是一个有点儿野心,有点儿运气,又会做人的老头罢了。
作为项军的高层领导之一,他担忧一旦项刘两军交战,各国诸侯仍然会像巨鹿之战那般,作壁上观。那样项羽即使取得了胜利,也难免元气大伤。而众诸侯则会渔翁得利!如今,刘邦主动低头,项家可以兵不血刃,得到几千里的关中之地,何乐而不为呢?
项伯连夜面见项羽,将自己的分析一一道来。项羽被说动了。项伯又趁热打铁道:“刘邦愿意放弃关中,那是立了大功!如果我们坚持要消灭他,那便是不仁不义!趁此机会,明天我们好好招待他。”
如果刘邦不愿意放弃关中,对项羽集团来说,最佳的选择便是裹挟众诸侯,消灭刘邦集团。如今刘邦放弃了关中,皮球便踢到了项羽脚下,项羽便有两种选择。
第一,使用军事手段,坚持消灭刘邦。在刘邦放弃关中的情况下,诸侯与刘邦无冤无仇,犯不着与刘邦拼命。那样局势就会变成项羽的嫡系部队七八万人与刘邦的十万大军大战。
兵凶战危,即使勇如项羽也不敢保证一定能大胜刘邦。最大的可能是,刘邦败亡,项羽元气大伤,诸侯渔翁得利。
第二,使用政治手段,通过谈判进一步削弱刘邦的实力,且以此为契机,增强自己的威望与实力。
毫无疑问,第二种选择,项羽稳赚不赔。所以,面对项伯的建议,“项王许诺”。
次日,晨曦微露,刘邦、张良率樊哙等百余骑士,一路快马加鞭,赶赴鸿门的项军帅帐。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开国之君,张良是千古谋圣,他们之所以敢率百余骑兵,深入虎穴,便是因为他们洞悉了项羽集团的战略后,得出结论,项羽不会杀他们。
此行,有惊无险。
可惜,刘邦、张良忽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范增。这位老人,将会给刘邦带来“惊喜”,也让名传千古的鸿门宴更加精彩。
刘邦拜见项羽后,开门见山,说了两句水平很高的话:“我与将军一起奋力攻打秦国,将军战于河北,我战于河南,没有料到自己会先攻入函谷关击破秦军,从而在这里再次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给您说了一些话,导致将军与我产生隔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这两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我们曾经是并肩作战的袍泽,是平等的战友关系,我并不隶属于你。第二,关于敏感的关中问题。我刘邦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先你一步进入关中。况且恰恰因为你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我刘邦才能顺利进入关中。第三,关于即将发生的军事冲突,这个问题更敏感,刘邦轻飘飘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便揭过去了。而且刘邦自称为“臣”,便是承认了项羽的领导地位。
什么是高超的语言艺术,这便是。
项羽哑口无言。于是,项羽抛出了一个人,推卸责任:“这是你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意思是,我项羽军中可没有小人,是你刘邦自己的责任。
闻听此言,刘邦与张良暗暗松了一口气,便知项羽无心杀害他们。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刘邦风尘仆仆赶来了,于情于理,项羽也应该管一顿中午饭。项羽、刘邦皆为诸侯,他们的饭局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宴。
虽然,主人未必是真心邀请,客人也不想留下吃饭,但是,出于礼仪,双方必须吃一顿,喝两杯。项羽若不挽留,便是不懂礼数;刘邦若不应允,便是不给项羽面子。
因为这场宴会的地点在鸿门,所以史称鸿门宴。
按照饭局礼仪,项羽作为东家兼楚国上将军,坐在朝东的主位上。项伯因为是楚国左尹兼任项羽的亲叔叔,所以坐在项羽下首。范增因为是楚国次将军,又是项羽的亚父,所以向南坐。刘邦是客人,只能坐在范增对面,比范增又低了一等。至于张良——“西向侍”,即朝西的陪坐,类似于今天饭局上靠门坐着的,一个端菜倒酒、喊服务员的角色。
项羽集团这般安排座次,意思很明显。你看,杀进关中,灭掉秦国,拥有十万大军的刘邦,地位还没我们项军中的范增高。你们别的诸侯,也老实点!
刘邦、张良皆是心性隐忍之辈,他们不动声色,赔着笑脸,只希望饭局早点结束。
我们通过揣摩项羽的言行,便可得出结论,项羽并未意识到刘邦是自己争夺天下的大敌。
论年龄,公元前206年,项羽只有27岁,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刘邦51岁,在当时已是高寿,也许今天脱鞋上床,明天便起不来了。
论出身,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乃名将之后,属于楚国顶尖贵族。刘邦是楚国一位农民的小儿子,起义前,不过是一介泗水亭长。
论战绩,项羽自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绝对劣势兵力,消灭了秦军精锐主力。刘邦攻打一群老弱病残镇守的关中,还用尽了全力。
论地位,项羽是诸侯上将军,刘邦名义上只是楚国一路军马的统帅。论实力,项羽统率四十万诸侯联军,刘邦不过十万人。
若我们是项羽,会将刘邦视为自己同级别的对手吗?
年轻的项羽意识不到刘邦的威胁,阅人无数的范增洞察到刘邦绝非池中之物,决定将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于是,在饭局上发生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刘邦说着好话奉承着项羽,项伯为自己的亲家当捧哏,张良挂着矜持、谦卑的笑容。四人频频举杯,互相客套吹捧。
只有老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一而再,再而三地举着玉玦。玦者,决也!范增的意思是,请项羽干脆利索地干掉刘邦!
项羽瞥了一眼范增,不再理会。他心道,亚父真是老糊涂了,刘邦已经同意称臣,杀了他,有必要吗?在饭局上杀了刘邦,虽说易如反掌,可是以后诸侯谁还敢参加我的宴会?我项羽在诸侯圈子里怎么混?
范增至少比项羽大四十岁,二人在年龄上就有代沟。顶级贵族出身的项羽与草根出身的范增,还有着巨大的阶级鸿沟。项羽不是范增,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两个人之间缺乏默契,可以理解。
老范增气鼓鼓的,起身走到军帐外,招来了一位身材矮小,却精干异常的青年武将,对他说:“项王仁慈,不忍杀刘邦。你现在立刻进去,给项王敬一杯酒。然后,请求舞剑。趁机一剑刺死刘邦。刘邦不死,你们将来都要沦为他的俘虏!”(“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未与上级领导请示,便自作主张,刺杀“兄弟单位一把手”,足可见老范增的狠辣、果决、远谋,不择手段。
此将名叫项庄,乃是项羽的族弟,以剑术高超闻名军中。项庄也不含糊,二话不说,大步走入帐中,向项羽敬了一杯酒后,道:“军中无以为乐,请大王允许末将舞剑助兴!”
项羽答应了。
项庄抽出铁剑,左闪右跃,挥舞起来。十几息后,慢慢向刘邦的位置挪移!这便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伯心中大急,大叫道:“舞剑须有对,我来陪阿庄舞剑!”项羽还未答应,项伯已经抽出铁剑,闪到刘邦身前,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刘邦。
“锵!”“锵!”
两把铁剑一阵阵撞击之后,再次分开,发出一阵铿锵之声。
项庄左突右冲,运剑如飞,抖出数朵剑花,直欲向前!项伯双腿时弓时扑,左臂张开,右手紧紧握着铁剑,大开大合,舞成一道道剑幕,死死护住刘邦。
范增的鼻子差点气歪了,项伯你这老小子,凑什么热闹。作为东家的项羽什么反应呢?项羽的反应便是没有反应,优哉游哉地品着小酒,欣赏二人舞剑。项羽也明白,有项伯护着,刘邦这老小子死不了。
刘邦的反应真令人钦佩,一边忍着心惊肉跳,一边奉承项羽。
项庄突然长啸一声,一跃而起,不顾中门大开,铁剑舞成浑圆之势,朝着刘邦劈去!
“铿锵”一声,两剑相交,中年武将,圆脸通红,奋力架住铁剑!
项羽哂然一笑。范增发出一声遗憾的叹息。正欲躲避的刘邦,身子放松下来,长呼一口气。
张良忍不住站了起来,朝着项羽告罪一声,匆匆走出营帐。樊哙迎了上来,扯着张良的衣袖,大声道:“里面怎么样了?”
张良道:“非常紧急!刚才项庄拔剑狂舞,目的是刺杀沛公!”(“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叫道:“我这便进去,与大王同生共死!”张良小声在樊哙的耳畔吩咐了什么。
樊哙点头后,左手持着盾牌,右手提着铁剑,悍然闯入项羽中军帅帐。
项羽的亲兵们自然上前呵斥、阻拦。樊哙不愧是大汉开国第一猛将,臂力当真了得,项羽亲兵皆是百战精锐,竟然一个个被樊哙用盾牌直接撞飞在地!这便是:“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樊哙掀开帷帐,朝西怒视着项羽。项羽惊奇地发现,闯进来的这个人眼球外突,眼角开裂,额头上的青筋高高鼓起,头发根根直竖,一副想要咬死自己的样子。这便是:“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下意识直起身子,左手握紧了宝剑,他没有喊卫士直接将樊哙剁了,而是很有礼貌地问了一句:
“这位客人哪里来的?”(“客何为者?”)
张良慌忙答道:“这是沛公的司机——樊哙。”(“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谓英雄惜英雄,项羽作为天下第一猛将,见了勇猛之士,情难自禁,吩咐道:“来人,赐酒!”
樊哙将剑插在地上,接过酒碗,咕嘟咕嘟,一饮而尽!还对项羽道了声谢。
项羽大感兴趣,道:“再赏一条猪大腿!”项羽的亲兵也许是为了报复樊哙,扔给樊哙一条生猪腿!樊哙也真不含糊,左手将盾牌置在地上,然后把猪腿放在盾牌上,用剑割着生肉,大口吞咽起来。(“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舞剑的项伯、项庄也停了下来,目瞪口呆地看着大口生吃猪肉的樊哙。
看着樊哙被噎得脸色发青,项羽不忍了,道:“壮士,再喝口酒吧!”(“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终于等到项羽说话了,道:“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做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还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面对樊哙的滔滔不绝,项羽没有回答,只是摆摆手,道:“坐吧!”(“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项羽不回答可以理解,因为他知道樊哙在胡扯。中国人在酒桌上很少撕破脸皮。项羽也懒得拆穿。范增乃一代名士,不屑与一位莽夫争论。
气氛一时很尴尬。刘邦担心老范增继续设谋阴自己,借口上厕所,拉着樊哙一起溜出来。
刘邦道:“我想直接跑,可是不打声招呼,很没礼貌!”
樊哙脱口而出两句通俗易懂、文辞简约的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刘邦摇摇头,又唤出张良,道:“我距离军营不过四十里,你估计我返回军营后,再替我向项王辞别道歉。”张良想了想道:“大王,来时带什么礼物了?”刘邦道:“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还带了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没敢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点头应允。
于是刘邦跑了——“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这句话看似普通,细思极恐。
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皆是身经百战的猛将!刘邦率领一百余骑兵而来,根本不缺战马,此时却独自一人骑着战马。因为如果楚军追杀而来,在狭窄的小路上,这四位持着剑盾的猛将,便可为刘邦争取逃亡时间。
张良将玉器献给项羽与范增后,告辞而去。范增将玉斗扔在地上,拔剑撞之,失望地扫了项羽、项伯一眼,长叹道:“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刘邦回到汉军营帐后,二话不说,先诛杀了曹无伤!
不久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命令刘邦裁军,只允许保留三万人。项羽将刘邦撵到了巴蜀之地。
3
我们读史书,要将自己代入历史情景中,既要实事求是,也要就事论事。
这场鸿门宴,每一位参与者均有收获。对项羽来说,能通过政治手段,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刘邦军团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关中之地,便是最大的胜利。
假如没有韩信的横空出世,创造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也许刘邦真的就老死在巴蜀之地了。即使刘邦后来得到了韩信的辅佐,仍然多次在项羽手中命悬一线。如果不是刘邦运气逆天,早就沦为项羽的俘虏了。比如彭城之战,刘邦亲自指挥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铁骑杀得落花流水,如果不是天降沙尘暴,刘邦难逃此劫。所以,鸿门宴中的项羽,未将刘邦当回事,可以理解。
对刘邦来说,选择了隐忍,获得了难得的蛰伏之机,等待潜龙腾飞的机会。
对张良来说,最大的收获只有一条,那就是救了刘邦一命!对项伯来说,更是一箭双雕,既向张良报了救命之恩,又辅佐项羽和平化解了一场凶险的战争。
对范增来说,他身为项羽集团的谋主,必须将一切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因此,他也得以在青史上展现自己非凡的战略眼光、识人之能,以及狠辣和果决。
对樊哙来说,得以在主公刘邦面前,展现了自己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一面。即使跑龙套的项庄,也秀了一手好剑法,体现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执行能力。
这一切只源于一场小小的饭局——鸿门宴。很多年后,鸿门宴用来泛指不怀好意的饭局。鸿门宴的意义,大抵是告诉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饭局,甚至是人生的时候,每一个人安守本分,找准自己的定位,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总会有所收获。鸿门宴的主角与配角们,难道不是这样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