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影响因素
特色经济是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形成具有规模化、异质化的特色产业群。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青藏铁路沿线西宁地区基本形成了以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格尔木地区形成了以盐湖化工产业集群、能源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而拉萨地区则形成了以旅游产业集群、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资源开发与金属冶炼产业集群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由于三大重点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发展特色经济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
6.4.1 西宁地区
西宁地区以西宁市为核心区,向周围覆盖青海省的海东地区、海南州、黄南州以及海北州等地,尤其是作为青海省省会的西宁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依托当地的区位、资源、科技和市场等条件,壮大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经济,所形成的以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已初具规模。
(一)资源禀赋
西宁地区所覆盖的西宁市和海东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耕地面积5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09%,是马铃薯、油菜籽、青稞等特色农产品的主要产区;海南州则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气候适宜、草场充足,目前草场载畜量已经达到213万只(头),且主要牲畜品种为具有青海特色的高原牦牛。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草场资源不仅为发展西宁地区的畜牧业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以牦牛肉、牦牛奶为主要原料的畜牧产品加工业。此外,依托西宁市的技术和市场条件,西宁地区积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高原特色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如小西牛奶业、三普药业、光友粉丝等。西宁地区的覆盖区内自然风光优美,宗教文化盛行,民俗风情浓厚,形成了以青海湖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系列,包括青海湖、祁连山草原自然风光、孟达天池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区;形成了以塔尔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体系,包括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等宗教旅游品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民俗旅游产品系列,包括互助土族风情游、贵德黄河民俗文化游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同时,以旅游业为牵引,直接带动了当地的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了西宁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
(二)自然环境
西宁地区覆盖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重要江河的发源地和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的资源库,可见其生态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受高原气候和高原地貌的限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面积虽大但生物生长周期短、生长量低下,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极易造成草场退化,出现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危及三江源头以及全国的生态和环境。同时,西宁地区作为高原旅游胜地,游客多选择在每年的7—8月参观游览,过度集中的人流量远远超过自然景区的承载能力,加重了自然景区的净化和恢复能力,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此外,西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及其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成为西宁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但是,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矿产资源可再生能力差、周期长,如果盲目开采,无限制使用,不但会破坏西宁地区以及全国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西宁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西宁地区在发展传统农业、旅游业以及矿产开采业的同时,必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生态发展,认真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努力创造绿色就业,大力发展绿色旅游,全面建立绿色产业体系。
(三)社会基础
西宁地区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水平、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西宁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必需的外部条件。首先,西宁地区是青藏铁路沿线的人口密集区,仅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就集中了青海省人口总数的65.06%,为特色农牧业、民族手工业和矿产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得一大批的中小企业分布在西宁地区,包括特色农牧业的龙头企业—小西牛乳业、光友粉丝等,矿产加工业的代表性企业—西部矿业、西宁特殊钢集团,以及藏毯加工、循化编织、土族刺绣等特色手工业。其次,西宁地区是青藏铁路沿线的经济发达区,地区开放程度高,能够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才会增加,产业链才能够尽可能地延长;而且,只有人才素质提高了,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实现,传统产品和技术才能够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部分传统的资源型企业将企业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故地址选在技术水平较高、高素质人才密集的西宁地区,以利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革,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西宁地区是青藏铁路沿线的交通要道,其东接兰州北邻张掖,既是与内地相连的中心枢纽,又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通入高原腹地的咽喉,而且以西宁市为核心,该地区已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西宁地区人口出行和货物集散的效率,为西宁地区特色产品的市场开拓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四)商业服务
西宁地区覆盖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包括一市一区,其中西宁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优势明显,公路、铁路、航空辐射省内外多个地区和城市,90%的调入商品和80%的调出商品均需在西宁市中转,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目前,全市常住人口223万,拥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门类齐全,商品丰富,消费品交易活跃,市场繁荣。同时,快速增长的市场供求直接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西宁市作为青藏铁路沿线重要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城市,具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明显、信息条件较好、物流交换量大、物流企业集中,为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使得西宁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可能。海东地区处于西宁和兰州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交通便利、通信便捷,并且依托西宁市的城市辐射作用,海东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吸引大量的商业企业向海东地区转移,以抢先占领市场,扩大业务范围。海东地区的加速发展不仅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还为整个青藏铁路沿线的城市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6.4.2 格尔木地区
格尔木地区以格尔木市为核心,覆盖整个青海省的海西州,并且向外辐射玉树州的部分地区和三江源地区。该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辖区内的钾、镁、锂等的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以格尔木市为核心,依托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资源所形成的以盐湖化工产业集群、能源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发展迅速。
(一)资源禀赋
格尔木地区的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的优势。目前,已发现矿产86种,产地1050处,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占青海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5%。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储量之大,品位之高,举世瞩目。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被誉为“盐湖之王”,是我国最大的钾、镁、锂盐矿区,集中了约600亿吨以氯化物为主体的近代盐类沉积,矿物质储量居全国之首的钾、镁、钠等潜在价值5万亿元以上,是发展特色盐化工业的理想之地。而且,格尔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十分可观,约40亿吨石油资源和10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充分保证了格尔木地区石油化工产业的原料供应。基于盐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格尔木地区以钾资源开发为基础构建盐湖化工产业群和产业链,做大做强盐湖化工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基地,与盐湖资源开发相配套的是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构建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以盐湖轻金属资源开发为龙头,适度发展有色冶金属炼产业,完善金属产业体系。
(二)社会基础
作为格尔木地区核心城市的格尔木市是青海省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是青海省西部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上升到73%,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创造了全省48%的工业增加值和40%的地方财政收入,而且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等一批资源开发性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推进格尔木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技方面,格尔木地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格尔木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我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现已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交通网络,对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产品输出、市场开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政府政策
位于格尔木地区内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实施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之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获批充分表明了国家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视,对资源赋存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格尔木地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并且为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在技术、产业、人才、基础设施方面还制定了支持试验区发展的十项优惠政策,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国土资源的优惠政策,为青海省以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试验区的发展,在认真贯彻落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同时,相继出台了《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成立领导小组及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试验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试验区的顺利健康发展。
6.4.3 拉萨地区
拉萨地区是以拉萨市为核心区,覆盖山南地区,辐射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该地区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动植物、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为拉萨地区以旅游产业集群、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和资源开发与金属冶炼产业集群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
(一)资源禀赋
拉萨地区孕育了各种奇特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形成了该地区的特殊优势与神奇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特殊的高原气候、丰富的高原可再生生物资源、无污染的自然环境等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为培育独具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高原特色畜牧业及加工业、绿色饮品制造业和以藏药为原料的生物科技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第二,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拉萨地区发展以金属冶炼和资源开发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资源和能源保障。目前,拉萨地区已发现矿产50多种,矿产地170多处,主要有铁、铜、铅、锌、锡等。据测算,拉萨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500~3400小时之间,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风能年储量为930亿千瓦时。第三,雄奇险要、迷离多彩、神秘莫测的高原自然景观,绚丽多姿的风俗民情和古朴浓郁的宗教文化等特色人文景观,为发展高原旅游业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与之相关的饮食业、住宿业、交通业以及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区位条件
拉萨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南面和西面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有大约4000米长的边境线,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屏障,与周围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贸易的条件十分优越,为拉萨地区的边境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开放的亚冬口岸、樟木口岸、普兰口岸、吉隆口岸、日屋口岸已经逐渐把边境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南亚地区市场的开拓有利于发展与邻国的和睦友好关系,有利于边防的安全与稳定,从而为拉萨地区特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萨地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省份的交流与来往日益频繁,不仅使拉萨地区的特色产品走进了国内市场,而且为拉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雄厚的资本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改变了以往闭塞、落后的生产方式,为拉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三)政府政策
由于拉萨地区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从和平解放、民族改革、改革开放至今的几个历史时期,中央四代领导集体都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局势稳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拉萨地区及整个西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动员了中央各有关部委、内地各有关省市的力量,全力支援西藏,给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推动力和牵引力,使得拉萨地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举措的推进,拉萨地区的经济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拉萨地区各级政府依托地区资源优势,提出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合、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特色经济,并在《西藏“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特色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作为西藏“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着力实施的六大战略之一。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壮大拉萨地区特色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