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5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模式

特色经济发展需要特定的发展模式,而各地特色经济的发展都是根据当地的特定条件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并且发展模式也是各有千秋。而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区位、自然和资源条件都具有独特性,当地发展特色经济不能直接照搬现成的模式,要因地制宜,在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

6.5.1 国内发展特色经济的参考模式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的条件也是千差万别,这就呈现出不同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有不同的优势条件,不同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有不同的模式,其中比较典型有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和以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等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各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一)我国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典型模式
1. 珠江模式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三来一补”“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为支柱、镇办骨干企业为龙头,将乡镇企业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支柱。发展方向由支农型向电子、轻纺型的结构过渡,家电、纺织、服装、包装材料等劳动密集型的新兴行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三来一补”业务正在向纵深发展;投资来源由单一的中国香港向日本、美国和其他地区扩展;生产由临时加工向稳定的订货和长期客户发展;出口产品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从低档向中高档发展。传统农业正向外向型创汇农业转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趋向合理,形成大批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先进科技成果引进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化。但珠江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缺陷: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对周边以及整个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步入正轨以后,反过来进行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加大了技术难度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还不够,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弱。

2. 温州模式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改革开放以后,温州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在资源非常匮乏、条件十分艰苦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大胆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是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基本特征是:经济形式家庭化,即小商品生产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步提高商品的利用率和市场占有率。同样,温州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粗放的发展方式,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很长的时间里,当地遍布的河流水道几乎都受到了污染,如影响较大的平阳水头制革污染,此外电镀业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在处理家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放任自流,使农业萎缩,粮食产量下降,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链短,靠变换市场空间来扩大市场,产品更新快但技术换代慢,使得产业向高级化演进后劲不足。

3.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中国经济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以农业为基础,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使市场及市场机制与农业上的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兴办以集体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分工,分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改革,多行业的内向组合与多渠道的外向开发相结合,促进农村全面繁荣和农民共同富裕。

苏南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乡镇集体企业的组织形式。苏南模式的核心和主体是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阙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同时,乡镇企业还接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消除工农差别,推动城镇化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温州模式则以提高产品利用率与市场占有率为主方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模式借鉴
1. 云南“歌舞”模式

少数民族歌舞已经在云南旅游、餐饮业中担当重要角色,成为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云南的许多旅游景区(点),少数民族舞蹈都是招徕游客的重头戏,到云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除了体验雪山、草甸、山花及风土人情外,最希望看到的是藏族的热巴舞、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男女对歌及火把节、彝族的跳公节及彝族年,以及哈尼族的扎勒特等原生态歌舞。丰富多彩的云南歌舞直接带动了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增加当地的旅游业收入,使云南一跃成为我国西部第一旅游大省。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歌舞套路。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1098种舞蹈,套路大约6818个,几乎每月都有少数民族舞蹈的节庆,村村寨寨都有舞蹈场所。云南的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会说就会唱,有脚就会跳”的名言,舞蹈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与云南其他资源一组合,成为发展云南经济的主要力量,这样既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云南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提升到战略高度,1990年12月云南省委发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动员全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积极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0年以后,文化产业已成为继烟草、有色金属、旅游之后又一个新型支柱产业,创造了“云南现象”,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及表彰。至2006年底,创造出《云南印象》《丽水金沙》《云岭华灯》《吉鑫宴舞》《梦动彩云南》《红土恋歌》《太阳女》《母亲河》《泥公河之夜》《勐巴拉那西》《蝴蜡之梦》《香格里拉》《七乡鼓韵》等歌舞晚会品牌。其中:《丽水金沙》已演出3000多场,总收入超过1亿元;《云南印象》在海外市场每场报价3万美元,成为全球的艺术精品;《吉鑫宴舞》创造利润近2亿元。吉鑫公司在尝到舞蹈甜头后,在丽江又推出了《木府古宴》,在西双版纳推出了《勐巴拉那西》,将少数民族歌舞引入茶道和餐饮业之中,并与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签订了3000万美元的合同,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传媒集团和演出商合作,让云南民族歌舞蜚声全世界。

2. 宁夏“影视文化+伊斯兰”模式

宁夏以银川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范围内有高山、沙漠、水体、西夏文化、回族文化、长城文化等,构筑了宁夏多姿多彩的文化影视资源,展现着“一河二山,两沙两文化”的文化宁夏精粹,是建设区域性影视基地的最佳选择,为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宁夏依托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建设区域性影视基地,吸引国内外影视公司投资,大力发展当地的影视文化产业。

宁夏从3万年前的水洞文化起步,历经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域商贸文化的交互影响沉淀,构成了多元、璀璨的宁夏地域文化,尤其是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宁夏有大、小清真寺4200座,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之乡”。回族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商贸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丧葬文化、文学艺术等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借助现代化的影视文化效应,不仅为现代影视文化提供大量真实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素材,而且使得民族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宁夏“影视文化+伊斯兰”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3. 广西“山水+民俗”文化旅游模式

广西桂林依靠自己独特的优势资源,大打旅游牌,在旅游产业上大做文章,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11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75亿人次,其中外国游客0.0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277.81亿元,相当于广西GDP的9.96%。与此同时,广西还深挖当地的文化资源,大打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牌。例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筹划的“印象桂林”使得桂林旅游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广西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灯光、背景设计,回归到不同的历史年代,真实演绎民间故事,将当地的民俗旅游打造成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业的GDP贡献率,巩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2014年,广西旅游收入达2601.2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16.60%。预计2016年广西的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

4. 内蒙古“牛、羊”模式

内蒙古有全国第一大天然牧场,近年来自治区依靠自己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围绕畜牧业做大做强产业,GDP增加值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的前列。先后创出了蒙牛、伊利、鄂尔多斯羊绒衫、仕奇西服等国内外著名品牌。其中,蒙牛、伊利牌牛奶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奶业的龙头老大,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马铃薯等5个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早在2012年,全区牲畜总数突破11000万头(只)大关。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狠抓畜产品安全、推广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普及农牧业科技水平,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助力内蒙古做大牛羊产业,成为我国畜牧业的大省。

6.5.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模式设计

发展特色经济离不开合理发展模式的构建,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尽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但该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因此,该地区在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就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遵循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并行政策。

(一)重点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灵魂是特色的发展观,在许多层面上,具体体现为一种价值和观念,在实践领域中则表现为具体的政策设计、途径和方法,以及发展的战略。它的构建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的政策方针和青海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设符合特色经济发展的模式,贯彻青海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纲领,大力发展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特色经济,走符合重点地域实际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也使可持续的模式和发展特色经济的模式构建具有了全新的含义和发展内容。

(二)重点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

构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明确设计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切入点。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的理念出发,从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从复杂错综的各种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模式设计的切入点。

坚持科技体制创新改革,构建经济发展的有利模式,实现跨越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始终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加快完善特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体制创新的有机统一,推进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构建模式生态化战略,全力推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实行绿色投资,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柴达木试验区循环经济、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业和藏民族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实现绿色消费,促进GDP绿色增长,构建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分类指导,实行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推进社会经济统筹和谐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地区别对待,处理好社会发展中各个环节和方面的关系,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理模板,促进质量、速度、效益相协调,人口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发展改革和稳定相协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三)重点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 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重点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构想

(1)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是自然界最具美学特征并具有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的旅游资源,是重要的观赏对象。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具有原始、朴实和真实性,最能适应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心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尽力保持原始风貌或进行艺术处理集中展现大自然的真实,让游客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此外,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十分脆弱,所以应以保护性开发为主。整个青藏铁路沿线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宁、格尔木和拉萨一带。它们的美学价值很高,而且具有不可移动性。对于这类纯自然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主格调要保持其自然美的特色,力求减少人为因素。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可开发的功能有观赏、体育运动、健康疗养、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可开展的旅游项目有登山、探险、野营、漂流、阳光浴、温泉浴、植物栽培、采集、疗养、考察等,开发主题应以“认识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主。

(2)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是藏族聚居区,藏文化气息浓厚。藏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历史古迹众多,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藏王墓,以及地处阿里的古格王朝遗址等,这些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科学艺术性,其开发主题应从展现资源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及民族文化特性入手,即策划时以反映资源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平和历史意义为核心理念,营造鲜明的历史文化氛围。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可开发的功能有:参观瞻仰、文化娱乐、考古研究、历史教育,开发主题应以特色文化、历史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

(3)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西宁和拉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在开发西宁和拉萨的民俗民情旅游时,必须以人为主体,突出民俗风情旅游的动态性,通过设计各类演出或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为游客提供各种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机会、途径,包括参观游览当地民居、学习方言、访问家庭,参加异族风格的婚礼、节庆活动,学习演奏民族乐器、学跳民族舞蹈等,让游客真正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

2. 以藏药资源开发为主的重点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构想

西宁地区和拉萨地区具有丰富的藏药资源,是藏医藏药发展的最主要区域。其中,西宁和拉萨是藏医藏药最具优势的地区,其可以带动三次产业的发展,包括医疗、科研、教育、商业、旅游业。其中:前三者为社会服务;商业在此指药材、药品、保健品的流通;旅游业指以藏药为文化背景的主体旅游。把藏医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主要途径有:以藏东南的天然植物资源为依托,兴建大型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驯养园;利用环境优势,结合藏医药学的传统配方及养生方法,开展多种主题的健康旅游。由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拥有巨大的旅游潜在市场,因此藏医藏药将在旅游业中极具优势,前景不可限量。高原上特有的地热、日照时间长等自然特征一旦与藏医藏药的人文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投入资金,合理开发,必将对促进旅游事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重点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构想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类型齐全,其中西宁地区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并且有5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11种居首位;格尔木地区所涵盖的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和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而拉萨地区的矿产资源同样乐观,地热、刚玉等储量居全国首位,火山灰则位居全国第三。然而,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仍然是以粗放式开发为主,存在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直接制约着该地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经济必须建立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绿色开发为途径、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对原矿进行深加工,从开采原矿逐渐转向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就地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统一规划、绿色开采、有效保护,促进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 四区两带一线,包括:东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地区、三江源地区;环黄河发展带、环湟水发展带;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西宁市属于东部地区。

(2) 青海省统计局.2011年青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吉敏权.西宁市工业园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分析[J].理论探讨.2010(5):225-227.

(4) 青海省人民政府.格尔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5) 青海省统计局.2011年青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 刘天平.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