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关于公众网络参与的研究复杂且广泛(Grisez Kweit et al., 2007),不同情境和视角下可得出不同的认知和启发。本书探讨的以政府留言板、网络问政、网络理政为代表的网络政民互动系统具备独特的参与情境,现有研究对此网络参与情境缺乏深入探讨。网络政民互动过程既涉及公众参与的行为及特征,又涉及政府组织线上和线下的行政努力,是公众和政府组织间广泛、直接、大规模交互的复杂过程。对过程中主体参与行为的认识是相关网络民主举措发展的基础,相关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网络政民互动的本质、公众网络参与在实现互动效能方面的潜能以及公众与政府组织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
互动效能是政府公共行政的结果和追求,互动过程的复杂性、管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互动效能必须建立在对多元主体行为的理解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基础上。本书通过对互动效能内涵及框架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突破现有研究从单一网络空间进行理论探索的桎梏,有利于拓展网络政民互动研究的操作路径,深化公众网络参与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联系,为网络政民互动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公众网络参与是一个具有内在复杂性和多维价值取向的概念,目前很难用通用的标准、公认的评估方法、可靠的测量工具和全面的分析框架来判断公众网络参与的成效。立足网络政民互动的具体情境,本书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数据挖掘和案例分析方法,对互动效能内在机理做进一步验证和拓展。通过研究互动效能,在理论层面融合新公共服务、公共价值和电子民主的价值取向,揭示和验证政民互动行为与互动效能的关系,丰富公众网络参与有效性的认知。
二、现实意义
公众网络参与并非必然,其仍面临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依靠调查问卷数据对影响公众参与积极性的因素进行分析,难以做到及时、高效,且难以准确把握主体行为及其特征。网络政民互动系统为挖掘公众参与行为特征的数据提供了条件,据此我们可通过观察测量维度数据,收集从公众意识到公众行为的数据并开展实证研究,这是社会计算技术在该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在当前理政背景和政务大数据技术条件下,这种社会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为政府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独特而重要的支持。
公众感知满意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取向,传统上对公众满意度的测量不仅无法兼顾线下和线上、短期和长期、主观和客观等方面,而且存在成本和效率问题。基于公众感知互动效能的框架,本书通过挖掘公众和政府行为的数据,以及对外显行为特征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公众感知满意程度的测量和预测,相关研究可为公众感知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提供系统方案,有利于政府组织前瞻性地制定相应举措。
传统公共行政及其实践主要依靠经验决策和专家系统,缺乏对公众网络参与的诉求表达和取向的关注,缺乏对数据驱动公众意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判研。大数据时代,网络政民互动系统中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集合,处于“休眠”状态的公众诉求的数据资料,为公共服务绩效改进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案例实践解析和模式分析,可将对大数据的应用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为实现绩效改进提供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