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尼采

“我衡量伟大的公式是热爱命运:你们不要想变更什么,将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也不要。不要单纯忍受必然,更不要逃避,而是爱它——因为在必然之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谎言——,……”

“肯定世界就是现今的样子,不打折扣,没有例外和选择——。哲学要求永恒的循环——即同种事物连接的同种逻辑和非逻辑的永恒循环。这是一个哲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对生命抱狄俄尼索斯式的态度——。我的公式就是热爱命运。”

与叔本华不同,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非常看重个人传记,从14岁开始就尝试为自己作传,24岁时,已经写下了九则自传的梗概。雅斯贝尔斯说:“不明确地了解尼采的生平,研究尼采的思想就做不到真正的理解。”1弗伦策尔(Ivo Frenzel,1924— )说:“像他这样联系自身进行哲学阐述的思想家,极为罕见。他的主张和预言,主观而慷慨激昂,令人想起教主和预言家们的所作所为。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而言,你用不着阅读他们的传记,也可以理解他们的著作。但尼采的情形却是另一个样子。阅读他写的读物情不自禁地要一再触及那些极具个性和隐私的、只有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形才能理解的心路历程。因此,掌握尼采生活的实情,乃是理解他跌宕起伏学说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在西方国家的伟大思想家中,有那么几个如尼采一样的人,你必须把人与著作联系起来看,因为人与著作是相互印证的。”2

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罗根(Roecken),父母都出身于路德教派的牧师家庭,据说他的祖先七代都是牧师。他的父亲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是一个敏感而有教养的新教牧师,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5岁时父亲因脑病去世后,尼采在一个女性环境(母亲、妹妹、祖母、两个姑姑)中长大。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10岁时就读于南堡(Naumburg)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产生了强烈兴趣。14岁时就读著名的普法塔(Pforta)中学,开始接触古典作品,这也是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费希特和施莱格尔兄弟(Schlegel brothers)上过的学校。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深得古典语文学教授李奇尔(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1806—1876)的赏识。次年随李奇尔转入莱比锡大学。1865年10月,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如获至宝,一反平常不急购书的习惯,而且到家就倒在沙发一角,陷入那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不能自拔。尼采说过,当他翻开叔本华著作的第一页时,便立即意识到,他一定会逐页读完这位作者的全部作品,认真理解其中的每一个词,甚至对那些可能是错误的内容也不例外。1867年,尼采被征召入伍,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次年因伤退伍。1868年10月,结识瓦格纳,对音乐和叔本华的共同热爱使两个人惺惺相惜,演绎了一段令人羡慕的“理智友谊”。在给好友罗德(Ervin Rohde)的信中,尼采这样表达他结识瓦格纳的兴奋心情:“相信我,叔本华与歌德,品达与埃斯库勒斯依然活着”。31869年5月,经李奇尔的强力推荐,年仅24岁的尼采出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开始了为期10年的教授生涯。1872年,《悲剧的诞生》问世。对叔本华的崇敬,对古典文献和音乐的热爱,对瓦格纳的崇拜,所有这些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体现。瓦格纳为之喝彩,但这部天才之作并没有被保守的语文学家所接受,甚至可以说,这部离经叛道之作断送了尼采作为语文学家的前程。1873—1876年间,他相继出版了《不合时宜的考察》和《人性的,太人性的》。1877年因信仰问题与瓦格纳的友谊宣告终结。由于身体原因,尼采于1879年辞去教职。接下来的10年,他一直在欧洲各国疗养、思想、写作。1882年,37岁的尼采与21岁的俄国才女莎乐美(Lou Salome,1861—1937)邂逅于罗马,也许这是尼采一生中最感温馨的时光,但莎乐美拒绝了尼采的求婚。“漫游”期间,虽然没有收获爱情,却收获了很多著作:《曙光》(1881)、《快乐的科学》(1882—1887)、《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超善恶》(1886)、《道德的谱系》(1887)。1888年,在写出了《偶像的黄昏》、《瓦格纳事件》、《反基督》、《瞧!这个人》和《尼采反对瓦格纳》等著作之后精神失常。雅斯贝尔斯对尼采1888年前后的书信进行了研究,结论是,1888年12月27日以前没有任何疯狂的内容。这一天他还给他的朋友福克斯写了一封清清楚楚的信。但也就是这一天,尼采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状。在这一天致另一个朋友欧文贝克的信中,尼采称他正在为欧洲各宫廷写一部备忘录,旨在将它们组成一个反德意志的联盟。接下来,尼采的幻觉逐渐加重,把自己当成了上帝、狄奥尼索斯与那个上十字架的人。在他的虚幻世界中,他的朋友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次年1月3日,在都灵的卡尔洛—阿尔贝尔托广场,尼采的精神彻底崩溃。那一天,尼采刚刚离开住所,看见一个马车夫在虐待自己的马。他泪流满面,扑过去抱住马的脖子昏了过去。

关于导致尼采精神失常乃至最终死亡的原因,曾经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尼采在大学时代染上了梅毒,80年代后期的精神崩溃是梅毒的晚期发作。还有人认为,尼采1873年以后的症状与某种心理功能精神病有关,是由于在精神上摆脱瓦格纳而引发的。这些臆测都没有足够的证据。雅斯贝尔斯认为,尼采最后精神失常同官能性大脑疾病有关,极有可能同渐变性脑软化有关。这种推断得到了美国学者雷纳德·萨克斯博士的支持。他认为,更为可信的诊断应是慢性脑瘤,这样才能解释尼采突然病倒,同时又饱受偏头痛及视力下降之苦(不要忘了,尼采的父亲也是因脑病去世的)。尼采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生活了12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母亲去世后,尼采的妹妹把他接到了魏玛,承担了继续照顾尼采的重任。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去世,享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