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借音赋形的特点及使用情况

1.特点

总体而言,借音赋形现象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是多借用动物名称,突显形象色彩。上文讨论过的“大虾”即为明显的一例。以动物名相谐音或许与当今动物保护的观念日益盛行、多元化的宠物热持续升温不无关系。比如“猪”,一改过去“脏懒”形象,甚至成为宠物,很多人以此作为网名,或者以猪自居,所以才会出现“版猪”以及“野猪(业主)、猪脚(主角)”等。有时可能还有更多维的隐含义,比如“河狸族”指擅长整合各种资源,理性地进行网上消费的人,“河狸”谐“合理”。虽然多数人可能不知河狸为何物,但是通过“狸”或许会想到狐狸,想到它的狡猾、它的智慧,而这无疑会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河狸族”一词。上文提到的“海豚族”本作“海囤族”,二者并存并用,如果相比较,后者只是“写实”,而前者则在不改变原义的前提下,自然增添了一些形象和感情的色彩。

我们所见,家畜除“猪、驴”外,还有“牛(跑牛,泡妞)、马(神马,什么)、羊(菜/赛羊,赛扬)”,以及“狗(姑狗,谷歌)、鸡(鸡冻,激动)、狼(郎)、猿(公务猿,公务员)、河蟹(和谐)”等。

二是扩大词语的张力。前边提到,借音赋形的最主要机制是保留替换,其中最多见的是保留核心语素,替换修饰性语素。对于很多此类词语来说,保留核心语素基本就等于保留了整个原词义,这样,替换的部分就等于在原义的基础上再加新义,由此自然在不增加音节的前提下扩大了词的内涵。比如“博斗”,义为“利用博客互相谩骂攻击”,即实际义为“在博客上搏斗”;再比如“色友”,谐指“摄友”,一是保留本义,即摄影之友,二是突出其特点,即抓住“色彩”义,因为摄影是非常讲究色彩的。再比如“驴友”,相对于“旅友”而言,除了直接由动物而带来的形象色彩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徒步、负重行远、吃苦耐劳”的意味,而谐“旅行”的“驴行”大致也是如此。

三是多有戏谑意味和色彩。这一点,从一些词典的释义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报发户”,《新词语大词典》的释义是“对靠报刊上的信息而发家致富的农户、个体户的戏称”;“倒蛋部队”,该词典的释义是“戏称在城乡间贩卖蛋类的人”。再如在“富翁”基础上产生的“负翁”,以“下载”为谐音对象的“下崽”,其戏谑意味和幽默色彩均非常浓厚。这一类词语常用于讽喻,像前举的“公务猿、叫兽、砖家”等,都是如此。上文提出“谐趣词语”的概念,而上述词语正是对“谐趣”的最好诠释。

四是一定程度上也有词族化的表现。造成这一表现的主要原因是类推。有宏观上的类推,即模仿、推行这种造词方式;也有微观上的类推,即就一个或几个相似的例子再造出新的同类形式来。比如“洗具”和“杯洗具”并不是已有词,它们是由“杯具、茶具、餐具”等类推而来。随着微博的普及,先是有了同音相谐的“围脖”,接着则衍生出“织围脖”以及“脖主、脖友”等。再如以“性”为标记的就有“性(信)息、性(新)闻、性(兴)奋、性(兴)致、性(兴)趣、助性(兴)”以及“性致勃勃、性致盎然、性高采烈”等,也构成一个新词族。

五是不限于“词”的范围,以“语”为对象进行谐音改造的也比较常见。除前边列举的“跑部(步)钱(前)进”以及“性致勃勃、性致盎然、性高采烈”等外,再如“一网(往)情深、猪(祝)你快乐、驴(旅)行天下、向钱(前)看、气死我乐(一为‘气死我了’,二为‘气死你,我乐’)、房价吓爹(下跌)、公公(公共)知识分子、轻舞肥羊(飞扬)、人参公鸡(人身攻击)”,以及一组以涨价为“题材”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姜一军、腐不起、苹什么、虾死你、药你命、药你苦、鸽你肉”等。

2.使用情况

关于当今借音赋义式新词语的使用问题,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相对静态的“语域”角度看,这种形式主要产生并且流行于网络世界,与现实的语言世界较少交集,所以基本都属于比较典型的网络词语;二是从动态发展的共同语角度看,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网民人数的持续增加,网络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界限也日益模糊,所以也有一部分借音赋形词语已经或正在进入现实的言语世界。

就这一部分而言,它们基本处于语言三层的最外层,即代表最新发展变化的部分(于根元,2002),在现实的使用中多见于一些轻松活泼的文体中。

比如,谐音表示“混账”的“混帐”,义指野外宿营时男女混住于一座帐篷之内,是一段时间以来比较时髦的旅游方式。这样的用例如:

在这里躺下睡一觉,不管“混帐”不“混帐”,呼吸着大自然的馨香,你享受的都是一种天籁,体味的都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一起去“混帐”》,《华西都市报》2011.9.7)

甚至这一形式还有了一定的组合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变化性的使用,前者如:

据了解,本届帐篷节以“美丽世界 混帐人生”为主题,并安排了大型户外主题互动、户外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华夏经纬网2013.10.22)

本届帐篷节在龙虎山仙水岩桃花洲及情侣滩举办,活动安排丰富多彩。包括野战排户外真人CS……以及“寻找户外最牛吃货”和2013年度混帐人物评选。(中国江西旅游网 2013.10.20)

变化性的使用是产生了“离”的用法,由此而成为一个新的离合词:

婚活的形式不止于相亲,三三也跟着一群网友驴行凤凰过,还混过帐来着。(《番禺日报》2009.7.26)

相对于产生时间不长的“混帐”而言,由“往事”借音赋形的“网事”则要长不少,大致产生于中国互联网开始普及的时候,而早在2000年,一向以规范著称的《人民日报》中就出现过此词,例如:

一档以互联网最新动态为主体内容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国网络报道”正在紧张运作,将在全国上百家电视台同步播出。这一栏目将关注网事热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画面传达给观众。(2000.3.18)

不但有单独的使用,而且有时还可以套用在一个更大的结构中,如“往事并不如烟”就比较常见,例如:

在送旧迎新之际,我们回首这一年的网络,发现有些网事并不如烟,值得再细细打磨呈现给读者。(《北京日报》2011.12.23)

网事并不如烟。今年初,这位在地震中舍身营救学生的代课教师不慎跌倒导致头颈骨折……正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微博的高度关注,正是一批网络名人的及时呼应,成千上万网民的爱心汇流成海,募集到130多万元捐款。(《人民日报》2013.9.17)

到目前为止,“网事”虽然还没有进入规范词典,但是似乎离取得正式的“词籍”只有一步之遥了。这或许可以代表一小部分此类词语的最终走向。

总体而言,借音赋形类新词语的成活率不高,特别是戏谑色彩过浓且所指称人或事物不具有普遍性的那些,往往生命力不强,并且一般也不易“越界”到网络世界之外;那些比较“中性化”,且反映比较引人持续关注的人或事物的词语,则往往有相反的表现,如“身入、韩流、舞功、薪津、蚕蚀、官念”大致就是如此,它们在《人民日报》中都有使用,且有一定的复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