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子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道家类子书的兴盛

作为学术成果,魏晋老庄之学的盛行主要表现在对《老子》《庄子》两部道家经典的注释方面。据《隋书·经籍志》,汉魏六朝道家类书籍,多为关于《老》《庄》的注释,而以产生于魏晋时期者为盛。魏晋人有《老子注》23种,《庄子注》12种,《列子注》1种,合计36种。其中,《隋志》正文著录15种,附注谓“梁有”的21种。相较而言,《老子注》系列魏、晋两代人所作数量大体平衡;而《庄子注》系列则多为晋代及晋代以后人所作。注100魏晋人撰写的子书,被《隋志》列于道家类的计有16种,包括正文著录的7种,附注谓“梁有”的9种。大略言之,这些道家类的子书中,三国前期作家思想近《老》者较多,如任嘏的《任子道论》;而三国后期到晋代作家之思想近《庄》者则较多,其中尤明显的有孙绰的《孙子》、苻朗的《苻子》。这种差异与整个汉晋之际道家思想之发展势头是一致的。其原因在于,魏晋时期政局纷争剧烈,某些强权人物在争夺中,或假窃儒学以攻击政敌,或演绎法术以屠杀异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虚伪与残暴,给士人的心灵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荡,造成士人疏离儒家而亲近社会批判性与个人自适性较为强烈的道家之学,尤其是《庄》学。明何良俊曾扼要地指出魏晋之际庄学之兴盛与《庄子》契合之关系:“清谈肇于东汉末,至魏而盛。魏时如何晏、王弼、钟会、傅嘏之徒,但言老、易,至嵇、阮、向秀辈,乐于诞傲,遂专崇庄子。盖庄子虽老氏之旁出,然其汪洋自恣,去封畛,混是非,齐得丧,正与诞放者合。”注101《庄子》作为一种疏离社会之政略治术关怀而注重个体自由的思想资源,逐渐在士林弥漫开来。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在此基础上,指出汉晋时期人们在认同道家思想资源时,其关注点由政略治术转移到个人生活方式,并揭示这种变化的原因,“大抵汉以上称黄老,本以清静无为,施之治国,故其效著。魏晋以来,始称老庄,专以旷达逍遥,托诸遗世”,“‘无为’二字,本人君南面之术。窃其义而趋于旷达清逸,以任天率真为一己放浪之资者,其始于何王乎!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盖自曹氏父子恣睢好杀,士大夫相率钳口不敢言天下事……可知何王之傅会无为,亦自有不得已之苦心。竹林诸贤,闻风继起。若嵇康喜愠不形于色,阮籍未尝臧否人物,刘伶携酒出游,阮咸弦歌酣饮,意存远祸,岂徒然哉?于是老庄遂为玄谈之宗,无为乃成遁世之具。名士达官,翕然倾向。遗落世事,祖尚浮虚。视夫道家之所谓虚无、无为本为主术而发者,不啻背道而驰矣”。注102应该说,这些见解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