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武帝时期子书著述
建武为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的年号,从公元25年至57年,共32年。撰于建武年间的子书有桓谭《新论》二十九篇、《郅恽书》八篇、《周党书》上下篇、邹伯奇《检论》《元(玄)思》。
1.桓谭《新论》二十九篇
《隋志》子部儒家类著录:《桓子新论》十七卷,后汉六安丞桓谭撰。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桓谭传》载,桓谭始仕于西汉末;东汉初,任议郎给事中,当时光武帝刘秀相信谶纬之学,谭上疏反对,几乎被杀。出为六安郡丞,卒于道中。“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注222刘秀在世时,桓谭便献上其所撰《新论》,并得到他的称赞,可知此书撰于建武年间,具体年份未详。
桓谭对待子书的态度,已异于扬雄,态度趋于宽容。他曾在《新论》中指出,《庄子》《淮南子》虽记载了虚妄的故事,但亦有可取之处,而不可废弃注223;对无关政略治术的小说家言,他亦持宽容的态度:“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注224
2.《郅恽书》八篇
《后汉书》卷二十九《郅恽传》载,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学《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王莽篡汉,他因诣阙上书劝莽归政刘氏而入狱,会赦得出,南遁苍梧。东汉建武三年(27)至庐江,归附刘秀部将傅俊,为将兵长史。建武七年(31),辞归乡里。久之,任郡功曹,为人正直敢言,迫使太守辞退贪残之吏。后郡举孝廉,为洛阳上东门候,得光武帝赏识,令其授太子《韩诗》,侍讲殿中。及太子母郭皇后废,恽劝太子引愆退身,太子从之。再迁长沙太守。后坐事左转芒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著书八篇。以病卒。注225光武帝太子刘强生母郭皇后于建武十七年(41)被废,郅恽劝刘强引愆退身当在是年。出为长沙太守等职后免归汝南,避地(隐居)教授,在此期间著书八篇,时约为建武二十年(44)。
3.《周党书》上下篇
《后汉书》卷八十三《周党传》载,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家产千金,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至长安游学。王莽称帝,托疾杜门。东汉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与妻子居于渑池。光武帝召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周党隐而不仕的行为,曾遭人诋毁,但得到光武帝刘秀的宽容,实现了隐居而著书的愿望。注226
4.邹伯奇《检论》《元思》
关于邹伯奇著述的记载见于王充《论衡》。《论衡·案书》:“案东番邹伯奇,临淮袁太伯、袁文术,会稽吴君高、周长生之辈,位虽不至公卿,诚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观伯奇之《元思》……刘子政、扬子云不能过也。”注227《论衡·对作》:“桓君山《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矣。今观《论衡》《政务》,桓、邹之二论也,非所谓作也。”注228由此可知,邹伯奇撰有《检论》《元思》二书,王充对此二书评价颇高,以为不逊于刘向、扬雄之作,且将其与桓谭《新论》和自己的《论衡》《政务》相提并论。邹伯奇生平事迹未详,但早于王充则无疑,充将其与东汉建武年间的桓谭相提并论,兹推定其与桓谭为同时期人,二书为建武年间所作。在各种著述中,王充尤推重“造论著说”(即子书著述),他高度评价邹伯奇的《检论》《元思》。三国吴陆绩《述玄》云:“绩昔尝见同郡邹邠字伯岐,与邑人书,叹杨子云所述《太玄》。”注229据此,则邹伯奇即邹伯岐,名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