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帝、安帝、顺帝时期子书著述
汉和帝刘肇于章和二年(88)二月即位,元兴元年(105)卒,在位18年。撰于此时期的子书有王充《养性》十六篇、唐羌《唐子》三十余篇、李尤《政事论》七篇。安帝刘祜于延平元年(106)八月即位,卒于延光四年(125),在位凡20年;顺帝刘保于延光四年(125)十一月即位,卒于建康元年(144),在位凡20年。此时期产生的子书著作有刘毅《宪论》十二篇,何汶《世务论》三十篇,《许子》(不明撰者),唐檀《唐子》二十八篇,《王子》五篇,东汉王祐述、其弟王获记,王逸《正部论》,王符《潜夫论》三十余篇。
1.王充《养性》十六篇
《论衡·自纪》记述王充著述情况,称其晚年乃作《养性》之书:“历数冉冉,庚辛域际,虽惧终徂,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汉和帝永元二年(90)为庚寅年,永元三年(91)为辛卯年,王充所谓“庚辛域际”,指汉和帝永元二年、三年,他时年六十五岁,已届人生的晚期,故不得不将关注重点移向养生问题,乃作《养性》之书十六篇。《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传》载,“(充)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又《太平御览》引《会稽典录》曰:“王充年渐七十,作养生之书,凡十六篇。”注237所谓“年渐七十”,取其整数而已,实则与《论衡·自纪》相合。
2.唐羌《唐子》三十余篇
唐羌,字伯游,汝南人,主要活动于汉和帝时期。《后汉书》卷四《和帝纪》:“自窦宪诛后,(和)帝躬亲万机。每有灾异,辄延问公卿,极言得失……时临武长汝南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曰:“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县接交州,旧献龙眼、荔支及生鲜,献之,驿马昼夜传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顿仆死亡不绝。道经临武,羌乃上书谏曰……帝从之。章报,羌即弃官还家,不应征召,著《唐子》三十余篇。”注238汉和帝于永元四年(92)诛窦宪。由此可推,唐羌《唐子》三十余篇撰于永元四年之后不久。
3.李尤《政事论》七篇
《华阳国志》卷十中《广汉士女》:“两李丽采,文藻可观。李尤,字伯仁;李胜,字茂通,雒人也。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才,明帝(《后汉书·文苑传》作和帝,此从)召诣东观,作《辟雍》《德阳》诸观赋……著《政事论》七篇,帝善之,拜谏大夫、乐安相。注239据此,李尤《政事论》七篇撰于和帝时期。
4.刘毅《汉德论》并《宪论》十二篇
《后汉书》卷八十上《刘毅传》:“刘毅,北海敬王子也。初封平望侯,永元中,坐事夺爵。毅少有文辩称,元初元年,上《汉德论》并《宪论》十二篇。时刘珍、邓耽、尹兑、马融共上书称其美,安帝嘉之,赐钱三万,拜议郎。”注240元初为汉安帝年号,元初元年为公元114年,此年刘毅奏上《汉德论》并《宪论》十二篇,此为二书完成时间的下限。
5.何汶《世务论》三十篇
何汶字景由,蜀郡郫人。其事迹不见《后汉书》。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上《蜀郡士女》述何英事迹时附记其孙何汶事迹云:“英著《汉德春秋》十五卷。孙汶,字景由,亦深学;初征,上日食,盗贼起,有效,为谒者;京师旱,请雨,即澍。迁犍为属国。著《世务论》三十篇,卒。”注241何汶之祖何英主要活动于章帝、和帝之时,据此而推,作为何英之孙的何汶,其主要活动当在安帝时期,兹将其《世务论》三十篇系于此期。
6.阙名《许子》十卷
崔瑗《与葛元甫书》:“今遣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注242崔瑗(78—143),涿郡安平人,崔骃中子,与张衡、马融相友善。此似为崔氏早年作品。关于葛龚,《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葛龚传》云:“葛龚字元甫,梁国宁陵人也。和帝时,以善文记知名。性慷慨壮烈,勇力过人。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太官丞,上便宜四事,拜荡阴令。辟太尉府,病不就。州举茂才,为临汾令。居二县,皆有称绩。著文、赋、碑、诔、书记凡十二篇。”注243《许子》撰者未明,当为崔瑗、葛龚同时期人所作,兹系于安帝时期。注244
7.唐檀《唐子》二十八篇
唐檀为著名方术之士,主要生活于安帝、顺帝时期。《后汉书》卷八十二下《唐檀传》:“唐檀字子产,豫章南昌人也。少游太学,习《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尤好灾异星占。后还乡里,教授常百余人……永建五年,举孝廉,除郎中。是时白虹贯日,檀因上便宜三事,陈其咎征。书奏,弃官去。著书二十八篇,名为《唐子》。卒于家。”注245永建为汉顺帝年号,永建五年为公元130年,唐檀于此年弃官,其《唐子》二十八篇约撰于此年或稍后。
8.王祐述,其弟王获记《王子》五篇
《华阳国志》卷十中《广汉士女》:“王祐,字平仲,郪人也。少与洛高士张浮齐名,不应州郡辟命。司隶校尉陈纪山名知人,称祐天下高士。年四十二卒。弟获,志其遗言,撰《王子》五篇。东观郎李胜,文章士也,作诔,方之颜子。列画学官。”注246《王子》五篇约撰于顺帝初。按常璩提及陈纪山称赞王祐为高士,陈纪山为巴郡安汉人陈禅,字纪山。禅官至司隶校尉,卒于汉顺帝建初一至二年间(126—127),此为《王子》撰作时间的下限。
9.王逸《正部论》
《隋志》子部儒家类著录:梁有王逸《正部论》八卷,后汉侍中王逸撰,亡。
王逸主要生活在安帝、顺帝时期。《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王逸传》载,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元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元初为汉安帝年号,自公元114年至119年,凡6年。《正部论》或撰于王逸为校书郎的这几年中。《正部论》或称《王逸子》,已佚。《文选》李善注、《意林》《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御览》等引其文字十多条。其中《北堂书钞》引二条,题为《杜武论》或《折武论》,可能是《正部论》一书中之篇名。
10.王符《潜夫论》三十余篇
《隋志》子部儒家类著录:《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
范晔《后汉书》引录王符《潜夫论》五篇。《后汉书》卷四十九《王符传》载王符生平事迹和著述情况云:“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后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有倾,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逢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符竟不仕,终于家。”注247由此可知,王符与马融(79—166)、张衡(78—139)、崔瑗(78—143)等为同时期人,其乡人皇甫规解官归乡时他还在世。据《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规传》载,皇甫规解官归乡在桓帝延熹六年(163)。或据此将王符生卒年的大致时段推定为公元82年至167年注248,可从。王符继承了前人立言不朽的观念,《潜夫论》是他呕心沥血之作,是书凡三十余篇,非一时写就,而是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断断续续成书。《潜夫论·叙录》云:“夫生于当世,贵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阘茸而不才,先器能当官。未尝服斯役,无所效其勋。中心时有感,援笔纪数文。”注249据其中关于羌祸等史实的真切记述来看,此书主要写作于安帝到顺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