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魏晋子书的兴盛注17
魏晋子书撰述在东汉以来子书势头回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颇为活跃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书目著作中就有所体现。西晋荀勖《中经新簿》乙部著录有古诸子书、近世诸子书,齐王俭《七志》二曰诸子志,著录今古诸子书,可见魏晋诸子著述颇为繁荣,在目录学家心目中,已经可与以周代子家为主的古诸子书相提并论进而分庭抗礼了。魏晋子书之兴盛,主要表现在大量自著子书的产生,本书即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其次表现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大量为前代或当代子书做注的著述,其中注《老子》及《庄子》者各多至数十家,盛况空前;此外还有注《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太玄》《列子》《鬼谷子》《慎子》《人物志》等书者,产生了高诱、王弼、向秀、皇甫谧、郭象、张湛、李轨、刘昞等杰出的子书注家,故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曾感叹云:“子书盛于秦、汉,而治子书者错出于六朝、唐、宋之间。”注18再次表现为时人往往高度评价古今子书,乃至视写作子书为追求立言不朽的主要途径,如王朗评价王充《论衡》,仲长统评价崔寔《政论》,缪袭评价仲长统《昌言》,曹丕评价徐幹《中论》,曹叡评价曹丕《典论》,王沈评价傅玄《傅子》,嵇含、葛洪评价陆云《陆子》。
从《隋书·经籍志》的有关著录,以及某些《隋志》未著录而见于其他典籍记载的子书来看,即使略而不计有关子注,略而不计小说家著述,从严择录杂家著述,其数量就已逾百种,盛况可与周代子书相匹。具体篇目如下:
(甲)《隋志》正文著录者。《申鉴》五卷,汉魏之际荀悦撰;《中论》六卷,汉魏之际徐幹撰;《典论》五卷,魏曹丕撰;《王子正论》十卷,魏王肃撰;《杜氏体论》四卷,魏杜恕撰;《顾子新语》十二卷,吴顾谭撰;《谯子法训》八卷,蜀谯周撰;《袁子正论》十九卷,魏袁准撰;《新论》十卷,晋夏侯湛撰;《志林新书》三十卷,晋虞喜撰;《要览》十卷,晋吕竦撰(以上儒家类)。《任子道论》十卷,魏任嘏撰;《唐子》十卷,吴唐滂撰;《杜氏幽求新书》(《幽求子》)二十卷,晋杜夷撰;《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晋葛洪撰;《孙子》十二卷,晋孙绰撰;《符(苻)子》二十卷,晋苻朗撰(以上道家类)。《世要论》十二卷,魏桓范撰(以上法家类)。《士品》一卷,魏曹丕撰;《人物志》三卷,魏刘劭撰(以上名家类)。《昌言》十二卷,魏仲长统撰;《蒋子万机论》八卷,魏蒋济撰;《默记》三卷,吴张俨撰;《裴氏新言》五卷,吴裴玄撰;《时务论》十二卷,魏杨伟撰;《傅子》一百二十卷,晋傅玄撰;《立言》六卷,苏道注19撰;《抱朴子外篇》三十卷,晋葛洪撰;《博物志》十卷,晋张华撰;《广志》二卷,晋郭义恭撰;晋崔豹《古今注》三卷;晋张显《古今训》十一卷(以上杂家类)。
(乙)《隋志》正文未著录,但注文谓见于梁代书目著录者。《周生子要论》一卷,魏周生烈撰;《去伐论集》三卷,魏王粲撰;《新书》(《时要论》)五卷,魏王基撰;《周子》九卷,吴周昭撰;《通语》十卷,吴殷兴(殷基)撰;《典语》十卷,吴陆景撰;《典语别》二卷,吴陆景撰;《袁子正书》二十五卷,魏袁准撰;《孙氏成败志》三卷,晋孙毓撰;《古今通论》二卷,晋王婴撰;《蔡氏化清经》十卷,晋蔡洪撰;《通经》二卷,晋王长文撰;《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晋杨泉撰;《杨子太元经》十四卷,晋杨泉撰;《新论》十卷,晋华谭撰;《梅子新论》一卷,晋梅陶撰;《广林》二十四卷,晋虞喜撰;《后林》十卷,晋虞喜撰;《干子》十八卷,晋干宝撰;《闳论》二卷,晋蔡韶撰;《顾子》十卷,晋顾夷撰(以上儒家类)。《浑舆经》一卷,魏桓威撰;《养生论》三卷,魏嵇康撰;《摄生论》二卷,魏阮侃撰;《苏子》七卷,晋苏彦撰;《宣子》二卷,晋宣聘撰;《陆子》十卷,晋陆云撰;《顾道士新书论经》三卷,晋顾谷撰;《简文谈疏》六卷,晋司马昱撰;《无宗论》四卷,阙名;《圣人无情论》六卷,阙名(以上道家类)。《法论》十卷,魏刘劭撰;《政论》五卷,魏刘廙撰;《阮子正论》五卷,魏阮武撰;《陈子要言》十四卷,吴陈融撰;《蔡司徒难论》五卷,晋黄命撰(以上法家类)。《刑声论》一卷,阙名;《士纬新书》十卷,吴姚信撰;《姚氏新书》二卷,吴姚信撰;《九州人士论》一卷,魏卢毓撰;《通古人论》一卷,阙名(以上名家类)。《笃论》四卷,魏杜恕撰;《刍荛论》五卷,魏钟会撰;《诸葛子》五卷,吴诸葛恪撰;《续尸子》九篇,阙名,魏黄初时撰;《新义》十八卷,吴刘撰;《桑丘先生书》二卷,魏杨伟撰;《析言论》二十卷,晋张显撰;《古世论》十七卷,阙名;《桓子》一卷,阙名;《秦子》三卷,吴秦菁撰;《刘子》十卷,阙名;《何子》五卷注20;《孔氏说林》二卷,晋孔衍撰(以上杂家类)。
(丙)见于《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注、《晋书》《华阳国志》《江州志》等典籍记载的魏晋子书。《崇德正论》数十篇,汉魏之际荀悦撰;《释问》七篇,蜀陈述撰;《格论》十五篇,蜀吕雅撰;《辨说》一卷,吴韦昭撰;《道略论》二卷,魏王弼撰;《刘氏正论》五卷,魏刘劭撰;《誓论》五卷,吴张俨撰;《新议》八篇,吴薛莹撰;《矫非论》三十篇(或云二十篇),吴范慎撰;《变除》,吴谢慈撰;《孙炎书》十余篇,魏孙炎撰;《治论》二十篇,魏王昶撰;《王粲书》数十篇,魏王粲撰;《要言》,魏张茂撰;《曹羲书》三篇,魏曹羲撰;《道论》二十篇,魏钟会撰;《辨道》三十卷,晋华谭撰;《审机》,晋陆喜撰;《言道》,晋陆喜撰;《访论》,晋陆喜撰;《西州清论》,晋陆喜撰;《默语》三十篇,吴周处撰;《索子》二十卷,晋索靖撰;《要览》一卷,晋陆机撰;《黄氏家训》,晋黄容撰;《述理论》十篇,晋李密撰;《形名》二篇,晋鲁胜撰;《谭言》十篇,晋何随撰;《无名子》十二篇,晋王长文撰;《时务论》五篇,晋何攀撰;《典言》五篇,晋常宽撰;《玄微论》,晋徐苗撰;《张子》八卷,晋张诠撰;《典诫》十五篇,前燕慕容皝撰;《明氏家训》一卷,前燕明岌撰。
以上所列见于有关文献记述的魏晋子书著述约120种,三国、两晋各占其半。综前所梳理,东汉、三国、晋三个历史阶段,延续的时间以东汉最长,晋次之,三国又次之,但产生的子书著作量却正好相反,以三国为最多,晋次之,东汉又次之,这说明子书这种著述类型在三国最有活力,创作最为兴盛。东汉和晋相对三国而言虽然不免逊色,但若将其放到汉魏六朝800年间子书著述的大背景中考察,那么这两个时代的子书创作也并不逊色。东汉之前的西汉,经历年代长于东汉,达230年,但见于文献记载的子书著述的数量显然少于东汉;晋之后的南北朝,经历的时间长于晋,达170年,但子书著述量尚不及晋的二分之一。因此可以说,在整个汉魏六朝时期的子书撰作历程中,东汉、三国、晋三代大体上属于兴盛期。这三个时代的子书撰作是互为关联的。相对于西汉而言,东汉子书写作明显处于上升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国子书创作的兴盛做了铺垫;而晋代子书相对于三国子书而言创作势头的减缓,则直接影响到南北朝子书创作的衰落。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认识:其一,古今某些论者笼统地以为东汉魏晋子书著述已经衰落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注21;其二,学术界某些论者虽然认可魏晋是诸子学复兴的阶段,但往往仅将其复兴的起点定位于汉魏之际的建安时期,此种判断也是难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