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双方利益的均衡点——最后通牒博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讨价还价的情况,双方对于对方提出的条件都觉得不满意,由此就会陷入反复争论、计较不休的局面。在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一方会向另一方发出最后通牒,即提出自己的最终的决策方案,对方如果接受,就按照这种方案来行事或分配资源。如果对方表示拒绝,那么双方一拍两散,最终谁都无法获得利益。
像这样的情况就是最后通牒博弈,它也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一位经济学家曾经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最后通牒博弈。
有甲和乙两个人准备分配100元钱。甲负责决定分配方案,如果双方达成一致,100元就按照甲的方案进行分配。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双方都不能得到任何一元钱。甲因为想拿到更多的钱,就对乙说:“给你10元,给我90元,行不行?”乙当然不会答应。于是甲调整了分配方案,又对乙说:“给你30元,给我70元,行不行?”乙仍然拒绝。
无奈之下,甲只好发出了最后通牒:“给你45元,我55元,再不同意就拉倒,谁也别想得到这笔钱!”乙对这个方案虽然不太满意,但是毕竟这个方案与公平分配(每人50元)的差距不算太大,而且甲的态度看上去又很坚决,乙生怕会出现“一拍两散”的结果,便连忙点头,同意了甲的方案。
在这个案例中,经济学家指出,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无论甲提出怎样的方案,乙其实都应该接受,因为钱毕竟是白得的。可是在现实情况中,理性人们却会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甲提出的方案往往很难达到绝对的公平,而乙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拒绝过于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特别是乙能够获得的份额不足20%的时候,乙拒绝方案的可能性会大大上升。与此同时,甲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设定最终分配方案时也应该考虑到有被拒绝的风险,所以不能把出价定得过低。
由此可见,想要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促成双方意见一致,就应当尽可能的找到利益的均衡点。这种均衡不一定是平均分配,双方所得利益均等,也可以是一方稍微占一点便宜,多得一些利益,而另一方虽然受一点“委屈”,但也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另一方通过权衡利弊,就会发现接受最终方案要比双方关系破裂,谁都得不到任何好处更加有利,于是他们就会停止讨价还价,紧紧抓住当前能够争取到的利益,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场合发现最后通牒博弈。比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与商家讨价还价多次,却总是谈不拢,最后消费者就会干脆地说:“我就出这么多钱,卖不卖?不卖我就走了!”这时,消费者所出的价格就是一个最终方案,如果商家接受,就能达成交易,消费者获得商品,商家获得金钱(可能比自己预定的收益水平低一点)。反之,商家不接受,消费者扭头便走,双方都无法获益。当然有的时候发布“最后通牒”的也有可能是商家,比如商家会对消费者说:“最低就是这个价,不买就算了!”那么这时就需要消费者来做出接受或拒绝出价的决定了。
通过分析最后通牒博弈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最后通牒应该考虑双方利益的均衡点
讨价还价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双方还未达成一致,就很有可能遭遇谈判破裂,双方都无法获得收益的结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先出价的一方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底线,在发出最后通牒时应当给对方一些“余地”,不要让对方有被胁迫的感觉,以免对方拒绝出价,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同样,接受出价的一方也不能纯粹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事情,也要把对方的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如果一味追求绝对的“公平”,可能会导致对方恼羞成怒放弃继续谈判,最终大家都会一无所得。
◆发出最后通牒的时机要精确而恰当
发出最后通牒并不是一种常规的做法,往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非常慎重。比如,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再耽误下去双方的利益都会有所损失,这时就可以考虑发出最后通牒。此外,如果感觉自己在博弈中占据比较有利的形势,而对方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时也是发出最后通牒的好时机,对方很有可能会干脆地接受方案,从而双方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
◆发出最后通牒的态度应当十分坚决
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以坚决的态度向对方发出最后的通知,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提出的方案是非常严肃的,也已经触及到了我们的底线,不可能再有更改的可能。这样对方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会开始考虑利益得失,为了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对方很有可能就接受我们提出的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