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一些令人懊恼、心烦甚至感到焦虑抑郁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或许心理医生[1]可以同你一起来看一看该怎么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本书一共提及九大类心理疾病,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关于药物和心理方面的治疗建议。本书之所以叫作“不焦虑不抑郁手册”,其实不仅是因为书中讲解了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这两类心理疾病,也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心理疾病时,可以心怀希望,通过了解书中介绍的方法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心理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4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心理疾病。据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保守估计,在中国有1.9亿人在一生当中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根据邓明昱博士报告的《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每年约有8000万美国人求助于门诊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每3个美国人当中就有1个接受了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每500个美国人当中就会有1个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在美国,有30%的人会定期看心理医生,甚至从1972年开始,美国政府在白宫特别设立“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
而在中国,仅抑郁症人群就有3000万人,中国人焦虑障碍患病率更是达到了4.98%。但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精神科执业医师不足3万人,持证的心理治疗师仅有5000余人,且主要在医院工作。虽然目前我国持证的心理咨询师也有100多万人,但是调查显示,无论专业水平如何,其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不足1/10。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国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
我们生活于世,为幸福而来。健康的心理,也是幸福的必需元素。为自己和家人寻到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将是人们对自己心理健康最大的投资。
生活中我们的有些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只是时间长了,我们习以为常了而已。但当正确认知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知道,更新自己原有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有这样一件事,在香港的烟盒上面,通常会印有恐怖的警示图片,如肺癌患者的肺或口腔癌患者的口腔等。通常来说,我们会认为这种恐怖的图片会降低吸烟者的欲望,然而实际上并不会,虽然烟民在第一次看到图片的时候会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但吸烟却能平复这种恐惧的情绪。
原本我们认为警示图片是可以减少吸烟行为的,结果却不是这样。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认识一些新的观念,更好地理解一些心理疾病。在如今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武装自己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掌握科学知识。
本书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设置了不同内容。
如果你是一名已经确诊的心理疾病患者或者是患者的家属,本书中每种疾病的篇章末尾提到的有关治疗和康复的建议将有所帮助。因为书中的案例(已经做了保密处理)均为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希望你可以看到康复的希望。如果你希望得到专业而权威的帮助,那么可以参看本书末尾所附的一些省市的专业心理科或精神科医院。同时,在本书中我会对临床中遇到的一些患者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心理医生最专业的解答。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希望了解心理学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本书结合现实案例提到的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正念疗法、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等,将让你看到,正确的心理疗法的确可以帮助许多人恢复心理健康。
如果你是一名非精神科医生,我希望本书中所列出的各种心理疾病的特点和诊断(国际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到你,使你更好地识别你的病人是否合并了心理疾病。心理与身体的影响往往是相互的。
如果你是一名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作为同道中人,我希望我们可以相互学习。若是你有更好的想法或建议,可以在我的微博上留下宝贵的意见,我将不胜感激。
如果你想要尝试书中的心理治疗方法或是药物,请一定先咨询你所在地区的专业精神科医生的意见。(国内医院对于“精神科”的命名各不相同,对于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室,有的叫心理科,有的叫精神心理科,有的叫心身医学科,还有的叫心理行为科,而有的省份也有将治疗精神疾病的地方叫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虽然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一批注册为精神科医师的医生们在执业,本书为了避免读者混淆,将统一称为精神科。)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的精神科医生在治疗时侧重病人的“病”,虽然这样能够方便我们从疾病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治疗,但是却让我们忽略了病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人”来到这里的,人的治疗往往比病的治疗更重要。
由于专业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 本书所指的心理医生指精神科医生,并不包含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