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商学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汉军靠什么赢得天下:人的因素,“仁”的因素

作为汉军的对立面,楚军活埋俘虏,火烧城市,赶走师爷,轻视盟友,甚至还废黜了自己曾拥立的君主,政治上远不如对手注重信誉。在两相比较时,说楚方“不修仁政枉谈兵”应是没有夸大其词。

管理学者说,在面临不确定因素时,假如任何组织不能以“人的因素第一”(12),提不出被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一个目标,就无法进行动员,也根本谈不上什么领导力。在春秋战国(毫无疑问是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虽有那么多的思想流派,有的比儒家更早,有的组织更严密,有的学问更玄妙,但毕竟儒家倡导的“仁”的观念,也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公共价值,最终赢得了最广泛的认同。很多非儒家的著作,从杂家、道家、兵家到齐法家,都接受了这个儒家话语。

所以可以说(其实这是贾谊的意思),虽然从形式上征服六国的是秦国,从思想上统一天下的,却是“仁”的价值。否则秦的权力崩溃不会那么急速,汉的取而代之也不会那么成功。

其实,用不着等到董仲舒到汉武帝的年代再呼吁“独尊儒术”,从战国后期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除了几个归属秦国的法家人士,仁的问题(这是儒家的精髓)早已是古典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共识。从实践上说更是如此。汉朝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比较注意“人的因素”,特别是在组建班子、争取民心上下工夫:

张良接受的政治学教育(《黄石公三略》不仅仅是“兵法”),远远胜过秦法家崇尚强力和迎合君主的狭隘见识。

以平等心态网罗人才,任用大量不属于草创阶段小圈子的专业人士,而不是仅仅依靠一帮打手、喽啰争夺地盘。

陆贾的不能马上治天下说,虽然刘邦听起来不舒服,但毕竟也接受了。况且陆贾同时也声明,他对“诗”、“书”的理解,就是“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占领咸阳后,张良、樊哙等对刘邦提出的不要当“富家翁”的劝告,以及汉军颁布的包括自我约束内容的“约法三章”,表明了在社会管理上的宽容和效率。(13)

作为汉军的对立面,楚军活埋俘虏,火烧城市,赶走师爷,轻视盟友,甚至还废黜了自己曾拥立的君主,政治上远不如对手注重信誉。在两相比较时,说楚方“不修仁政枉谈兵”(14)应是没有夸大其词。唐人的评价,还有更不给面子的:

阿房宫尽客谁来?可惜连云万户开。

秦地起为千载业,楚兵焚作一场灰。

应知长者名终在,只是人生意不回。

何事暴成还暴废,祖龙须死项须摧。(张祜《经咸阳城》)

宋人也说:

项羽天资自不仁,那堪亚父作谋臣。

鸿门若遂樽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钱舜选《项羽》)

这是说楚军仅以强力拼抢,即使当政,其政策导向恐与秦朝无异。而汉军的作为,虽未直接评价,言下之意却已仁义得多。当然,历史细节人们怎样理解,自可长期争论下去。但倘若现代人仍觉得司马迁可信的话,他已明文记载,秦地的人民,对汉军的政策感召,回应是颇积极的,甚至“唯恐沛公(刘邦)不为秦王”。(15)相比之下,倒是后来的儒,当它的说教被抽空了实践中的“人的因素”,越发地沦为“繁文缛礼”的同义词了。

或许也可看出,“仁”与“不仁”之间的界限,恐怕不像一道鸿沟那样明显;往往稍有不同就让员工感到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别,正反都是如此。中外资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在工资标准日渐趋同的今天,谁占上风?谁得先机?很大程度上取决的是企业能为员工个人发展做到些什么。

仅以在华国际企业为例,效益好的,为员工制订个人事业发展计划的有之,建员工住房、为员工安排内部贷款的有之,办员工子女幼儿园、学校的也有之。相比之下,某些企业(内外资都有),却明显留不住人,也不寄希望于积累人才,几年以后它们将怎样维持?让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