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讨政治思想史的方法与范式、脉络与谱系、会通与争鸣、视界与关怀的对话录,涵盖众多流派与传统、时间与地域、文本与语言、个人与群体。书中收录了作者与二十四位重要思想家的对话,跨越政治理论、政治哲学、批判理论、文化与思想史等领域,集中呈现了众多思想流派与研究途径之间的关系:剑桥思想史学派、意大利微观史学派、施特劳斯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克利学派;比较印证了经济史、海洋史、战争史、音乐史、国际史,古典学、语文学与文献学,概念分析与心理分析的政治内涵;纵观了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思潮的过去与现状。对话者均是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来自英、美、法、德、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印度,话题则涵盖了古希腊罗马、中古与近代早期、人文主义与启蒙运动、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现当代社会理论。每一篇对话着眼于三组张力与平衡:一是阐释具体文本和思想家的内部逻辑与梳理长时段的政治思想史流变;二是对话者本人的时代背景、修辞语境、史学史角色与他们提出的规范性主张;三是学者自发的反思和补充与作者自觉的质疑、批判与发展。因此,平衡在这些张力之间,共有两个“理智”交错贯穿于对话之中,这也是“对话”一词之本义(διάλογος)。
本书收录的若干章节已在世界范围内以不同语言文字发表,其余各篇则是首次面世。不论何种语言、何处刊登,这些对话的初衷是探讨政治理论与实践中最切要的疑难。一方面,学者会在书中发现关于学科界定、资料分析、方法论商榷的实质性学术内容。但与此同时,每一篇对话又无一例外地探讨了实际难题,从种族屠杀到难民移民,从民权运动到身份政治,从宗教战争到世俗主义,从劳工问题到贫穷经济,从英国脱欧到欧盟前景,从国际正义到全球治理。通过将文献考据和时政辩论熔于一炉,展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说明治学的工艺如何造就政治的视界。此书的理想之一是推广政治思想史的传播与普及。诚然,书中的对话形式较论文与演讲更易接触。因而,我自信此书对自修西方政治思想史者必有助益。但更宏观而言,这部书献给每一位思考者,而不局限于专家学者。对话不可能完全通俗易懂,因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观念是经过磨砺、角斗,甚至死难才诞生的。我们有理由批评故作玄疑的学究气,但是没有理由不经过挣扎便指望解获真知。这种智识上的痛苦是我们对过去思想家的苦难最好的报偿,而思考之后体味到的甘醇又是我们对自己灵魂的丰厚馈赠。
政治思想史与其他学问一样,遵循一组看似抵冲的规律:不立足于局部真理难成一家之言,便也不足以推动人类探求真理的总体进程。但若先存门户之见而后为之,必已自堕下乘,终不得其法。“欲求超胜,必先会通”,而欲会通之各门传统,无不繁复庞杂,绝难一语概之。因此,我加注七百余、索引二千余,包含大量引文原文。参考书目中,古籍、专著概举初版。术语表中,文本、概念、人名、地名,保留名词多种原文。凡是印欧语言通行的词汇,有重大古典渊源者,依次列梵文、希腊、拉丁及派生词;现代词汇则优先最先出现地的语言;若同期出现或同等重要,则按英、法、德顺序排列。
学不为则已,为则必求其成。须知我们受前人恩惠,但不逊于前人。诗人皮埃特罗·本博曾撰《劝学希腊文演说》(Oratio pro litteris graecis)勉励威尼斯同胞在升平盛世发扬古典文化:“同胞们,你们素以智慧和美德著称,现在国家既无战乱灾荒,亦不再积弱不振,更不缺书籍和教诲。如果你们恪尽己职,为学有成,尚是理所当然。倘若学力不足,功败垂成,岂不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