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企业战略:主观愿景
管理学的核心展开逻辑,一直存在着两种路线之争,二者针锋相对。
第一条路线由主观愿景出发。机械思维观认为,世界是线性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可以轻松掌控和驾驭,所以企业思考的出发点应当是自己的主观愿景,根据自身愿景去制订企业的发展规划。整个过程充盈着“我想怎么样”的豪情壮志,主观凌驾于客观之上。
第二条路线从客观实际出发。现代系统论认为,世界是非线性、非理性的、不确定的,只能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所以应当从企业的客观实际出发,敬畏规律,道法自然,寻找企业在客观约束下可行的生长之道。整个过程体现的是 “我该怎么做”的审慎谦抑,主观服从于客观。
战略管理是第一条路线的典型代表,认为未来是可知的,世界是可驾驭的,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确立自己的愿景和使命,所以研究视角也就自然而然地以“自我”为中心,从这一立场出发去指点江山,去规划未来,去表达“我想怎么样”。豪气冲天的背后,是对商业世界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巨系统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主观的愿景睥睨一切,这样制定出来的企业战略,成功与否真的靠运气了。
20世纪末,中国一家彩电巨头企业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每年营收增长30%以上,10年时间成为《财富》( Fortune)世界500强企业。但后来的发展却一落千丈,甚至连企业生存都一度成了问题。问及原因,老总是这样回答的:都怪四川长虹的老总倪润峰,没事打什么价格战,价格崩盘,大家都挣不到钱,我们还怎么可能发展成世界500强企业?
这个回答,让人无语。战略管理,你能管住自己,你能管住竞争对手吗?
再来看一个例子,继续感受传统战略管理思维自身的偏颇之处。
某市相关部门想请笔者设计一个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战略规划。具体来说,未来5年内全市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少人,其中,微电子专业多少人,光电子专业多少人,硕士多少人,博士多少人……例如,2022年计划引进海外留学回国的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博士100人。听完介绍后,笔者婉言谢绝邀请并解释道:“人才引进就像‘谈恋爱’,是你情我愿的事,不是单方面想引进就能引进的。人家硬是不来,我们能派警察从海外把人抓回来吗?不能!所以制订这种一厢情愿的战略规划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尽快推出‘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保障机制’,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至于‘凤凰’每年究竟能够飞来100个还是200个,则不是我们可以左右得了的事情。”
道理很简单:战略规划,你能规划自己,你能规划得了别人吗?
以上这两个实例从不同角度说明,只考虑“我想怎么样”的企业战略,在相互博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现实世界里,是行不通的。历史从来不是单方面写成的,而是多方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在过去,许多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以“我”为中心,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仿佛“我”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其他人都是天然的配角。可是,其他人不是战略棋盘上任你摆布的棋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自主行为主体,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你进行博弈,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地按照你的战略“剧本”去“演出”呢?战略规划,你能规划得了终端客户的决策吗?战略管理,你能管束得住竞争对手的行动吗?如果做不到,那些踌躇满志的企业战略目标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最后沦为自家小院里的黄粱 一梦。
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主观愿景,制定过程同样是主观先行,也就是将一套既有的主观逻辑框架强加给研究对象,而不是找寻事物自身的逻辑。今天,企业战略制定已经标准化为一套流水线作业,套用一些“战略模型”照葫芦画瓢,就能批量生产出指引企业未来、决定企业命运的战略。可问题是,这些战略模型本身就是主观的产物,用它们制定战略,必然是主观强加于客观,又有多少科学性可言?举个例子,许多战略模型采用的都是老旧的线性思维,据此规划出来的企业发展,绝大多数是“今年增长11%,明年增长22%,后年增长33%”之类的目标,而这与非线性的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是相悖的。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各方面的非线性作用,使得直线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而在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的今天,过去在简单线性思维下形成的“制定战略目标—通过自身努力—达成战略目标”的战略管理逻辑,更像是一种单方面的“想当然”,因为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是其他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副产品。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处处呈现出来的,都是主观愿景凌驾于客观图景之上的傲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单薄的机械思维支撑不起复杂的战略研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它对自然逻辑、经济规律缺乏起码的敬畏,8所以才敢如此放肆地用主观意志、主观构想代替事物自身的逻辑。殊不知,事物自身的逻辑才是管理决策最可靠的依据,管理学中真正靠得住的底层逻辑,正是经济学所揭示的那些客观规律。
1 CASADESUS-MASANELL R, RICART J E. 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195-215.
2 FOURIE L C H, MANSFIELD G M.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s-Strange Bedfellows? A Case for Convergence and Its Evolution into Strategic Architecture[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04, 35(1):35-44.
3 SANTOS J, SPECTOR B, VAN DER HEYDEN L. 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in Incumbent Firms[J]. INSEAD Working Papers Collection, 2009(16):1-56.
4 HAMEL G. Leading the Revolution: How to Thrive in Turbulent Times by Making Innovation a Way of Life[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156-198.
5 亿图. 战略商业模式[EB/OL].(2020-08-24)[2021-01-01]. https://www. edrawmax.cn/templates/file/1011450.
6 悟商言商. 商业模式之战略模式[EB/OL].(2020-05-04)[2021-01-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669664446284873.
7 欧俊松. 从Monitor咨询破产看战略管理咨询的衰落[J]. 科技智囊,2013(1):6-7.
8 卡彭特,桑德斯. 战略管理:动态观点[M]. 王迎军,韩炜,肖为群,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