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言与生命度
一、生命度的语言表现
人类社会的运动就是人类活动的总和,生命度属性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属性。一般来说,社会人的特点有:①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生活消费); ②满足需求的活动(生产劳动、社会规范); ③发展(探索尝试、发明创造); ④精神需求(文化、信仰等); ⑤语言应用等。
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可归纳为:
其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它既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更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二者的生命度分属为两个不同的层级,即 “人>动物”。“人”与 “物”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
非生命:[客观存在 实体]
生命:[客观存在 实体 自养 生 灭]
植物:[客观存在 实体 自养 生 灭 静止]
动物:[客观存在 实体 自养 生 灭 感觉 运动 灵魂]
人类:[客观存在 实体 自养 生 灭 感觉 运动 灵魂 理智]
二、生命度与句法规则
“生命”由生物学引入语言领域后,发生了三大变化。
第一,维度挤压。三维客观世界中的实体被挤压为一维的符号,原生态消失并伴随大量失真。将三维客观世界的自主选择强弱引入一维符号世界的,就是语言中名词的生命度等级:“人>动物>自然界现象(气体[台风]>液体[暴雨]>固体[落石])>植物>微生物>固体>抽象物。”因此,在将生物学上的 “生命度”去实体抽象为语言符号的过程中,过滤掉了大量的非典型特征而只保留激活认知的事件支点。在解释语言规则时往往是认知背后的东西起关键作用:人类的生存需求与最基本的认知体验。
第二,体验替代。用人的认知体验替代一切,将客观世界主观化,特别是把动物的认知人类化。语法规则是人认知世界规则的反映,概念、范畴、推理来自身体经验,语言、句法、论元角色也是属于人的认知。那么意义也是在身体经验、大脑与客观外界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的连接产生的。15
第三,理性透视。理性优先,将三维客观世界碎片化、唯心化并重新拼接。语言符号世界中的生命度是:
在三维客观世界中,生物的 “自主选择性”是生命系统的基础,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能通过 “自主选择”来维持自身存在的系统,自主选择存在强弱差异,一般是 “动物>植物>微生物>无生物”。
三、认知与语言表达
(一)感性优先
感性高于理性,人类将三维客观世界的生命度等按照自身的感知进行调整,凭借主观感知类推客观存在。如人们对 “鹰眼敏锐”的认知有代表性。一是人们的一般感知是 “鹰”视力强大。如:
a.台警察靠监视器破案,同事都称他 “鹰眼”。
b.美国建造了 “鹰眼” 空中早期预警机。
c.两侧鹰眼轮廓的头灯炯炯有神。
d.指挥调度平台以及警眼、鹰眼、神眼等信息系统已完成归并整合。
a 中用 “鹰眼” 转 指 “警 察”,b 指具有 “空 中 早期预警” 功能 的“预警机”,c 指有相似形状的头灯,d 指信息来源,即 “信息系统”。这是一个跨越生命度等级的连续统:“人>机器>机器部件>(用以获取信息的)手段。”
这些转指是基于人对 “鹰眼敏锐”的普遍认知,尽管有关 “鹰眼”的问题还颇具争议。
认知一。生理学认知认为:①鹰眼有 3 种颜色的光感细胞,有的细胞可以感知紫外线。②鹰眼的视网膜的黄斑处有两个中央凹,这里的光感细胞每平方毫米有 100 万个,人眼只有一个中央凹,光感细胞为每平方毫米15 万个。鹰眼的视力是人的 8 倍。
认知二。大脑与光学认知认为:①鹰能在高速运动中,发现10 公里以外躲藏在草丛中的猎物,从大脑机制看这几乎不可能,因为鹰大脑的反应速度难以跟上。②人们判断鹰的视觉机制似乎跟人的不同,犹如鹰眼中的世界跟人眼中的世界可能不同。很可能是鼠、兔撒在草叶上标记地盘的新鲜尿液会产生与环境不同的紫外光谱,鹰眼对此有特殊的洞察力,所以鹰一看到有特殊紫外光谱的 “尿液痕迹”就会发现猎物。
人类对动物习性与异于人类的功能的认知,建立在人类自身的认知体验上。尽管 “鹰眼”的工作原理是源于视力还是源于光谱感知还没有定论,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直接感知 “鹰眼敏锐”并将其运用到语言上。
(二)感知覆盖
在生命度中等级最高、组合能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人有个体度、自控度、感知度、使动度、权势度、文化因素等特征。这些特征覆盖了整个生命度的等级序列,很多源于非指人等级的概念上升为人的等级从而覆盖整个生命度等级序列。如:人类>动物>无生物>空间>时间。
生命度等级的顶层是人,在一维符号世界中经过了顶层的筛选,在语言表达中,多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这表现为从 “人”的视角且在语言表达中体现为认知覆盖,即将人的认识和感知覆盖到人所涉及的领域。如人们从客观世界中概括出 “兽性”这一概念,是因受到 “猛兽吃人”等血腥事件的刺激。感知到 “猛兽”的 “残忍、野性”,从而提取出 “兽性:野兽的本性”这一概念。但在语言运用中这一概念则可跨越生命度等级从而用于对人的评述。如:
a.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b.音乐可以驯化人类的兽性。
c.办教育多年愣没教出人性来,反而教出了兽性。
“兽性: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性情”是人类的感知覆盖,是源于对猛兽本质的认知。语义摆度,即语义偏离到对人的野蛮程度的评述上。久而久之,这一认知溢出了动物等级的感知,最终成为百科知识,覆盖到生命度等级序列的顶层人类,即例子 a、b、c 的感知序列为:
a.感知客观世界→b.抽象为一维符号世界的概念→c.存储于大脑用符号激活认知还原为客观世界
其覆盖通道为:
人类感知三维客观世界>按等级分解概念>跨等级>三维客观世界16
(三)顶层管辖与跨层组合
人位于生命度顶层,在语言中人能跨越所有生命度等级跟词语组合。从指人的 “习惯”到指时间的 “春季”,都能与指人或与人相关的词语组合。如:
a.习惯(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他养成了好习惯。
b.习性(长期在自然/社会环境下养成的特性):他有贪杯的习性。
c.种群(同一环境/物种的一群生物体):古老型人类种群。
d.花岗岩/石(火成岩的一种,是岩浆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质地坚硬,色泽美丽):花岗石脑袋。
e.缝隙(狭长的空处):大国矛盾的缝隙。
f.春季(一年的第一季,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人生的春季。
以上这些词语跨越动物、种群、无生物、空间、时间转而变成用于表达跟人相关的概念或事件。
这些都是人类顶层管辖的结果,背后是生命度跨等级的摆度,即跨越生命度层级以减少表达时的认知付出和交际成本。
跨层组合会影响到句法结构,生命力活动的强弱与发展过程,必然会在句法规则中留下相应的痕迹。生命度是从生物学角度对语言进行分类的结果,而生命度强弱等级 “人类>动物>无生物”就是透过认知找到决定语言结构规则更为基本的东西:人的生存需求与最基本的认知体验在语言中的表现,即生命度对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底层作用。如 “指人名词>有生名词>无生名词” “人>动物” “高等动物>低等动物”对应的形式标记。17
(四)研究汉语中的生命度
关于生命度对句法结构的制约,即句法结构对生命度的双向选择、生命度对句法结构认知解释的作用,从生命度等级角度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词类。如研究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下位分类,这些小类的生命度序列,以及各小类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生命度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显性与隐性关系网络。
(2)组合。如研究 “名+名”“名+动” “名+形”; “动+名” “动+动”“动+形”; “形+名”“形+动”“形+形”。在此基础上回答:相同或不同生命度等级的组合可接受度及可接受度的投射,三维的客观世界、一维的语言世界、抽象的主观世界等问题。
(3)句式。如 “被”字句、“把”字句、 “有”字句等的生命度等级与句中词语的生命度等级之间的关系。
1①亚里士多德.论灵魂[M]/ /亚里士多德全集:三.秦华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0.
2②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八卷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5,243.
3③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3,35,198.
4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1972:19; 1995:64.
5②官话和合,译.新旧约全书[M].上海:苏格兰圣经会,1928.
6③戴传江.缘起论与佛教的生命观[J].中国宗教,2010(8):51-53.
7④胡可涛.论伊斯兰教的生命观[J].中国穆斯林,2008(6):12-15.
8⑤李养正.道教的生命观[J].道教论坛,1999(4):8-12.
9①霍金.时间简史[M].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0②达尔文.物种起源[M].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11①张训蒲,等.普通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2②按,“* ”表示不合语法,下同。
13①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4②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5①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5- 46; 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王 寅.认 知语言学 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23.
16①“>”代表 “覆盖”之意。
17②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