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误解与相近概念的区分
顾名思义,“误解”意思就是“错误的理解”或“不正确的理解”。从英语的构词法来看,“mis-understand”或“mis-understanding”是以“mis-”为前缀的词汇家族的成员,其他类似的成员还有:misacceptation,misaffirm,misanswer,misapprehension,mischristen,misconvey,misdescribe,mishear,misinfer,misinform,misintend,misinterpret,mismean,misname,misprint,mispronounce,mispunctuate,misquote,misread,misrepeat,misrepresent,mis-say,mis-spell,mis-style,mis-swear,mistranslate,misuse,misword,miswrite(Dascal,1999),这个家族中的成员都表示根据某一标准“不恰当地执行了某一行为”。但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这种对“误解”的解释都过于简单化,因为从这种解释中无法看出导致误解的原因: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是因为说话人在语音或音位方面没有表达清楚,还是因为在词汇方面使用了同音异义词?因为在句法上使用了有歧义的句式,抑或是因为使用了不符合语义规则、无法推断逻辑真值的命题?因为使用了语用含义?同样,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也无法看出是不是因为听话人受到物理环境中噪音的干扰,没能听清楚说话人的话语,还是因为听话人注意力不集中错过了说话人话语中的部分内容,抑或是因为与说话人不共享某些语境知识,因为听话人不同于说话人的认知心理或社会心理等。从误解的对象上看,也没有显示是对指称的误解,还是对行为的误解,对说话人交际风格的误解,对说话人意图的误解等。另外,从交际结果看,误解也时常与交际失误(miscommunication)、有问题的谈话(problematic talk)、交际失败(communicative non-success)、交际中断(communicative breakdown)、会话失败(conversation failure)、理解问题(comprehension problems)、冲突对话(conflict talk)等术语混合使用,相互替代(Linell,1995:17)。研究者一般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界定误解,这样就可能出现同样被称作“误解”但实际上指不同现象或不同术语但实指同样现象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误解的定义进行梳理,对一些相近术语加以区分,以提升误解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这里我们首先区分误解与不解、误解与歧解、误解与曲解和误解与语用失误、交际失误。
1.1.1 误解与不解
无论对何种事物的理解,它都不是一个离散的认知状态,而是一个从完全不解到完全正确理解的连续体,部分理解与误解是这个连续体的中间状态,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如此。在有关误解的文献中,一些研究对理解的这些不同状态进行了论述。从这些概念的英文可以看出:完全理解是understanding,而部分理解是lack of understanding,误解是misunderstanding,不解是non-understanding。我们知道,在英语中“lack”有“缺乏、不足”的意思,英语前缀“mis-”的意思是“不好的”(bad)或“错误的”(wrong),而“non-”的意思是“不”或“没”(not),所以,从字面来看,部分理解也就是不足够的、不充分的理解,“误解”是不好的或错误的理解,而“不解”是不能或没有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部分理解可以看作一种不解,而误解可以看作一种理解,如下所示:
不解—部分理解—误解—理解
所以说,尽管误解和不解二者表面相似,都是交际未能成功的体现,但实质不同。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区分。Allwood & Abelar(1984)通过定义“理解”来研究“误解”,理解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并把其置于一个有意义的语境中的过程。当听话者无法将二者联系起来时会产生不解;只能部分联系起来时则会出现部分理解;当听话者作出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联系时则会发生误解。造成不解或部分理解的原因是相关信息缺失或一时找不到把新输入的信息和已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的方法。而误解是能够建立起新输入信息与已储存信息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与信息输入者意图传达的联系不匹配。但是Allwood & Abelar认为误解是一种不解,而不是像我们先前所以为的误解属于一种形式的理解。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导致不解的两个原因也可能会导致误解,只不过界定误解需要更多的因素,例如:①信息接收者对新接收的话语或行为的内容有很强的预期;②信息接收者不知道自己存在不解或部分理解;③信息接收者有理解该话语或行为的强烈欲望。当这三种条件都满足时,不解就是误解。由此看来,他们认为误解就是不解,又不是简单的不解,上面区分误解与不解的三个附加条件实际上是理解执行者的三种认知心理状态,而认知心理很难通过感官经验给出判断,这种区分只能是理论上的,对现实的言语交际不具有太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也有学者认为,当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命题内容能够作出假设,但这一假设不正确时,就叫作误解;而当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命题内容不能作出任何假设时则是不解(Humphreys,1986);或者说,当听话人从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的多个可能的解释中选择了一个并不是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的时候,就是误解。另外,如果一个人错误理解了从周边环境中传来的信息时,也被看作是误解(Yus,1998b)。Hirst等认为当交际者不能给话语找到一个完整确切的理解或不能从多个可能的理解中选择出一种理解时,就是不解(Hirst et al.,1994)。Weigand(1999)认为误解是理解的一种形式,而不解不是。他认为误解具有以下结构特征:①误解是部分或全部偏离说话人意义的一种理解;②作为一种理解,误解指的是说话人意义或说话人话语的反面(reverse side),它表征的是交际者的一种认知现象;③作出误解的一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理解不是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④由于听话人自己不知道误解的发生,所以它只代表了听话人的一种能力(ability)或无力(inability);⑤误解在会话展开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得到纠正。而不解则具有两个特征:①不解不能被看作一种形式的理解,它是不能理解或有理解困难;②不能理解或有理解困难的人明白自己的这种认知状态。
我们认为,误解和不解都是听话人试图理解话语但未能成功的结果。不解是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无法对说话人的话语的命题内容或交际意图形成理解,且听话人可以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希望说话人给予帮助。误解是听话人可以形成一定的理解,但与说话人所期望的不符,误解发生时,听话人并不能总是及时发现。从知识论角度解释,如果说话人的话语中涉及听话人的知识状态所不包含的知识,则会出现不解;如果说话人的话语中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知识状态的共核部分,但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调取的共核知识与说话人设计话语时所调取的共核知识不匹配,结果也会造成误解。
综上所述,误解与不解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听话人有没有能力给说话人的话语找到一个可能的解释。如果听话人无法把说话人的话语与贮存在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建立起任何联系,则会出现不解;如果听话人能够把说话人的话语与贮存在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建立起联系,但这一联系和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建立的联系不相符,则也会出现误解。如下图所示:
1.1.2 误解与歧解
“歧解”这一概念来自汉语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王建华(1987)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他从“歧解”的角度去界定“语境歧义”时提到,说写者表达了明确的语义内容,但听读者理解话语时由于受到语境因素影响而产生了歧解。这里的歧解界定较为宽泛,包括不完全理解、误解、不同听读者的不同理解,甚至故意曲解,这一界定不够严格,也不够合理。“歧解”其实是汉语界学者给“误解”的一种别称(柳燕梅,1996;张黎,1996)。汉语界对歧解的解释多与语言系统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相关。
1.1.3 误解与曲解
学者们对误解和曲解也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主要观点为:误解是无意为之,曲解是有意为之。王希杰(1993)认为“误解是解码人无意为之,或是被迫的,不得已的;曲解是解码人为了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做的”。何自然先生(2004)认为,曲解是听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话语意图的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和语用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曲解是听话人在能够正确理解说话人意义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自己特殊的目的对话语进行有意调控的一种语用策略。
1.1.4 误解与语用失误、交际失误
误解与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交际失误(miscommunication)两个概念很相似,在一些文献中并不加以区分,如Gass & Varonis(1991)将交际失误分为误解和不完全理解,由此可见,交际失误不涉及表达方面。但事实上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误解仅与听话人的理解有关,语用失误仅与说话人的表达有关,交际失误则涉及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何自然先生(1997:205)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钱冠连先生(1997:223)认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Linell(1995)认为交际失误包括表达失误(mispresentation)和理解失误(mis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