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立业于江湖,悬壶而济世,若能做到妙手回春,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昔张锡纯有言,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人生当有大愿力,而后方有大建树。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也常提到侠之大者既能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又能心怀仁义、治病救人,在21世纪的今天,我心中一直存在一个中医武侠梦。
我特别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古龙的武侠没有招式,无招胜有招,出手间皆是内力修为;金庸的武侠,不仅要将招式练到行云流水的地步,还要专注于上乘内功心法;到了近些年的硬派武侠,更偏于写实,讲求的不是武功,而是功夫,要想有功夫,必须下功夫,弓、扑、虚、马一个都不能少。其实,中医的武侠世界何尝不是如此?要想拥有“桴鼓相应、工巧神圣”的功夫,所下的功夫,就是中医人要修炼的内功心法——中医经典。
在武侠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中,内功心法并不是一般人可以修炼的。但是圣人传医道,不曾有半点私心,中医经典人人皆可习而诵之。仲景先师亦曾明示,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庶可见病知源,亦可思过半矣。古人皆云大道至简,为何当代却总让人对中医存有博大精深之感?“博大精深”这个词就像在告诉后人,走中医经典之路就意味着要呕心沥血,似乎一辈子也参透不了其中几句话。但是张仲景明明告诉我们,若能寻其所集,虽然不能尽愈诸疾,也可以领悟大半。如此看来,如何学习中医经典,如何才能把中医学明白,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小说中的武林人士有修炼内功过于执着导致走火入魔者,亦有修炼内功不耐寂寞半途而废者,其实,这都是练功出现了偏颇。修习中医经典亦是如此,偏颇有二:一为太过,故作玄虚。曾国藩言:“凡专一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学习经典不可用力过猛,重点不在于“心得”,而在于“疑义”。如何能跳出来进行客观的逻辑思考,而不是主观玄解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王阳明言:“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简易,他说的皆是简易之规。”二为不及,浅尝辄止。曾国藩言:“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如何做到心有所专宗?曾国藩又言:“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做学问之始,专注最重要,由专心才能专业,专业之后才能旁及其他,如此方能一通百通。现在流行一个词,称之为“知道分子”,什么都知道,但却一无是处,正如王阳明言“若以今人好博之心观之,却似圣人教人差了”,故专注于经典,好博之心不可有。
在武侠的世界,有心之人拜师习武,待修炼圆满,下山行侠仗义,每每豪气连连,奈何江湖险恶,却常常铩羽而归,若能磨砺心性,也许终成一代宗师。我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直坚守研读中医经典,亦读了不少医书,十阅春秋,多有小试牛刀之时,曾自认为学艺已成,离开象牙塔便可大显身手,但全身心投入临床摸爬滚打后方意识到《素问·示从容论》是有多么宝贵。如今我仍然坚持学习中医经典,感悟良多,对曾国藩“凡专一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中的“疑义”有了一些客观冷静的思考。
我从一名中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学长、一位中医临床青年老师,对中医的这些思考不敢私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这个医教研三位一体化的优质平台,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临床带教工作中来,面向实习医师,我将自己对中医理、法、方、药的思考感悟进行串讲,发现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同学们听得起劲,作为讲者我也有心。《礼记·学记》有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但很多内容只讲个思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审慎的思考和完善。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在本书撰写期间,我的爱人董斐女士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总是鼓励我说,为何不将这些中医思考写出来呢?整理的过程更是“知困”的过程。于是,四年前我写下了第一篇公众号文章,在此后两年的时间,我几乎保证每月更新两篇小文章,而董斐总是第一位读者,她还会帮助我修改措辞和校对文字,公众号的热心读者也会留言点评。这些文章的转发和评论让我备受鼓励,笔耕不辍,两年后竟然点滴汇聚成册。我按照中医“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思维,对中医最核心的基本理论诸如阴阳、五行、六经、病机、补泻、本草性味等进行客观冷静的求真表达,反思一些学术问题的逻辑,同时,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选取了与肝木相关的“方与药”来探讨“理与法”的应用,此为本书的缘起。
在武侠的江湖中,大多囿于一人独行,横断苍穹,问苍生孰为敌手?我想,修习内功心法的目的不是称霸武林,而是化解戾气,返璞归真。同样,我作为一名青年中医,热爱中医经典,非常乐意将我对中医经典的点滴感悟与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大学》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内经》训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做学问,我将继续“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是为序。
柳红良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