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经典悟中医:寻找中医经典中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辑前言

点点微光,终成星河

早在大学时期,我就在校研究生会的支持下创办了“求真学堂”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了院校和民间的诸多明师给同学们传道授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当时创办“求真学堂”的初心,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真诚、包容、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平台,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毕业后进入出版社,自己读者、学生、医生的身份转变为编辑,遇到形形色色的作者,也更了解读者的需求,在前辈们的教导和影响下,这份初心就像一颗种子,遇到了阳光、雨露,于是,就有了这套《求真学堂丛书》。

常听一些同道和患者感慨,中医不一定要老才好,现在青年中医不乏优秀者,而庸医如果无所改变和精进,到老也只能是老庸医。此话未免有些刻薄了,但确属良言逆耳。所以,发掘、培养优秀的中医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就成了我现在工作中除了文字加工任务以外的重中之重。虽然青年中医的理论可能还未尽善尽美,经验和技艺也因年岁尚浅不及至臻,心性方面更多处在当下人生阶段的自然状态,即便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阅过不少人,幸运者亦有明师指路,较之同龄人老成持重,但其人和文章,仍多为一块璞玉。而这一块块璞玉所发出的点点微光,就是我们中医的希望,也能照亮更多青年人的胸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出这本书的原因。

柳红良这位年仅35岁的青年中医,在诊疗水平和门诊量、对经典的理解和应用上,已经基本接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名老中医”的平均水平,也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书记特别推荐并亲自作序。

柳红良自身的求学经历和治学方法,在其平日“勤动笔”这个习惯的帮助下,得到了及时记录。从而使这本书成为了真实示现如何落实“早跟师、早临床、学经典、用经典”,尤其是如何树立“中医思维”,如何走出“临床瓶颈”的佳作。其不仅仅代表了青年中医的成长之路,也体现了广大中医临床大夫如何更好提升临床思维的深入思考与孜孜不倦的“求真”。其风格类似于何绍奇先生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由多个临床焦点的话题性主题构成。作者结合临床,将自己一些中医临证思维和对难点、焦点问题的思考和盘托出。

而让我最后决定出版这本书的一个小细节,就是作者给我讲他平时会很用心地去带教师弟师妹(因为年轻,也不以老师自居),精心准备每次小讲课,还会把自己看过的觉得合适的书送给学生。我也做过医学生,深知临床伊始能遇到有中医思维、用心教学的好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也希望这样的老师越多越好。

欢迎广大同仁来稿,无论院校或是民间,理论或是临床,更无身份地位、年龄、门派之分别,但求一“真”,态度真诚,学问真切,少些虚浮。也望大家能不吝批评和建议,让我们做得更好。

投稿邮箱:songyuhuizgzyy@163.com

宋雨辉

2022年5月16日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