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六经来自八纲的思考
胡希恕先生有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六经即来自八纲。”(冯世纶《中医临床家胡希恕》)这指出了临证时辨六经与八纲的重要关系,但有人认为“六经”是汉代提出的,而“八纲”是后世医家所归纳的,“六经来自八纲”的观点是本末倒置。其实,这是没有真正弄懂“六经来自八纲”这句话的语境和真正的意义。这段话的真正意义有三层。
一、六经之辨是为万病立法
第一层意义是六经之辨不仅限于伤寒,而是为万病立法。
“六经来自八纲”这段话是鉴于历代不少医家注解《伤寒》时认为“《伤寒》只能治疗外感”的局限性思维而说的。如明代医家王纶在《明医杂著·医论》中就有句话“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这句话在明代御医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也有记载,流传很广,误导后人以为《伤寒》只能治外感,而不能治杂病,从而限制了《伤寒》经方的临证应用范围,以至后世对经方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者寥寥无几,或弃之不用。因而唐宋以降,时方应用大行其道,经方应用日渐式微。不能说时方不好,其实时方也是后世医家在经方基础上所创制的,但治病用经方的疗效还是远比时方迅捷和精准的。胡老深知《伤寒》经方临证应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对“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而误导医者深感忧虑,才阐述了这样一个重要观点:“六经即来自八纲,乃万病的总纲。”(冯世纶《中医临床家胡希恕》)目的是要说明,作为医者,辨证必须首明阴阳,然后及于病位、病性、病势,《伤寒》六经并非仅治外感,而是涵盖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纲要所包括的万病。人身所患病证,都可以用六经八纲来辨治。“六经(病)辨证实即八纲辨证……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故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六经即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的实情,至此六经八纲则俱无隐情了”(冯世纶《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六经病中无论外感或内伤杂病,其阴阳属性、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病态都涵盖于八纲之中,因此“六经之中又有八纲,二者是分不开的”(陈雁黎《胡希恕〈伤寒论〉带教笔记》)。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也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二、《伤寒》六经(病)辨证施治的内核与实质
第二层意义是特别指明了《伤寒》六经(病)辨证施治的内核与实质。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金代医家张子和《儒门事亲》),人生活在天地阴阳之中,而人体正常时,亦为阴阳平和之状态,一旦患病,必是阴阳失衡。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其实,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就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基本理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咳论》中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不一而足。这些经典论述都谈到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理念。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记载的“经方十一家”中有《风寒热十六病方》《汤液经法》(南朝齐梁医药学家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辑《汤液经法》中60首方)《神农黄帝食禁》,这些早期医著虽然已经失佚,但从后世所辑录的内容看,都有阴阳、虚实、寒热的分类。
上述所论都是八纲的早期雏形,虽然未成体系,但也都表明治病须分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其极尽睿智的思维及丰富的临证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融古医精华之大成,集经典名方于一书,首创“三阴三阳六病脉证并治”体系,自此中医有了规范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施治法度。因为三阴三阳体系本身就包含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的全部辨证内核,所以,胡希恕先生穷其一生对《伤寒》六经体系的研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六经(病)辨证施治的实质:“六经来自八纲,六经即八纲。”(陈雁黎《胡希恕〈伤寒论〉带教笔记》)胡老进一步阐明:“在本草汤液时代,已有认证识药用八纲……八纲是看为证的属性问题,不辨八纲是不会看病的。人体患病,正邪交争,必有证候,有症状必有寒热虚实的病情,有病情就有反映病情的表、里、半表半里的固定病位……仲景的贡献是确定了半表半里的病位,因而发明了‘伤寒六经’,所以说,伤寒六经来自八纲。”(陈雁黎《胡希恕〈伤寒论〉带教笔记》)这指明了《伤寒》经方辨治的最佳途径,实可谓“要言不烦也”(西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管辂传》)。
三、以“八纲”概述“六经”的总病机
第三层意义是以“八纲”来概述“六经”的总病机。
“六经来自八纲”中,“来自”的词义表示来源,也就是说,人体出现三阴三阳六大病证系列,就源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即阴阳属性、病位、病性、病势这八大病机要素出了问题。辨证和治疗就要细化到这八大病机的靶点来遣方用药。
我们学《伤寒》、用经方,如何确立“辨证的基础”而有利于临证呢?胡老是深谙其道的,他所提出的“六经来自八纲”就是教我们如何化繁为简而概述病机用经方。胡希恕先生曾说:“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冯世纶《中医临床家胡希恕》)这些论述将六经病位、病情与八纲基本病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准确辨方证、用经方确立了一条辨治总则。
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并不是胡老不明白“六经之说”早于“八纲之说”,而是“八纲”理念自古就存在,胡老是承古而细化八纲在三阴三阳六经中辨证的层次,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来正本清源学《伤寒》、概述病机用经方。
金代医家张从正说:“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此乃人身生理、病理之括,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更详尽一些:人身不过表里,实质不过阴阳,此言生理;病态不过虚实,病状不过寒热,此言病理。此可概括为人体八纲,辨证由此入手,必能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