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治理:英国实践与中国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中国城镇化走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动能作用在城镇发展和建设过程中,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63.89%。巨量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环境的快速拓张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空间品质、服务能效、风貌格局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总基调,在城市工作中引入"治理"理念,成为转变经济增长和城市规划建设方式的重要方向,城市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内容,日益得到重视。

大规模拓张形成的城市建成区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必须通过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能力提升才能得以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决策部署,城市更新必须面对在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利益共存状态下,通过新治理体系的建构实现有效协同和共享。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实现空间资源组合优化的方法,有助于增进城市空间的价值。城市设计可依托城市规划体系和公共政策手段,充分发挥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作用,运用系统化、精细化和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借助形态组织和空间营造技术,合理有序地组织城市功能、提供优质公共空间,并响应当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趋势。

本书中所论述的设计治理是城市设计的一个理论前沿方向,虽然立足点在于城市设计,但跳出了技术管控的范畴,更多地结合了制度过程的解释,深入探讨了广义的规划设计作为物质空间塑造的工具,如何被更多元的主体所共用,而非简单的权责归属或设计控制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言,"政府管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少都只是手段,而目标是在多与少的平衡中,管得越来越好"。城市设计治理理论源于英国实践,该书作者将其引入中国并辩证地分析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在大量的中英对比研究基础上,清晰地指出了城市设计治理作用于城市更新的介入空间、参与主体和作用对象、目标和方法体系。由于中国制度的特殊性和地方实践的多样性,我们更需从中国客观实践出发,汲取本土和全球经验,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城市设计治理制度的研究与阐释,依托制度优势,改善城市环境、管控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该书从中英比较研究的视角切入,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架构,旨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制度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与工具。首先,回溯中英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城市更新政策演进历程,从"国家—区域—城市"三个层面分析英国在收缩时期的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治理体系、正式和半正式主体的治理实践,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治理探索,对比分析中英城市设计治理工具的使用方式,评价其使用情况。其次,在引介英国城市设计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回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本源,构建城市更新中的城市设计治理体系,实现了广义城市设计手段向多元公共政策领域的主动对接,丰富了塑造建成环境的公共政策新路径。最后,基于现代治理理论中"向下转移、向上转移、向外转移和系统转移"的四种权利共享思路,厘清中英经验中"国家推动、地方推动、市场推动、精英推动"四条基本路径,分析不同路径的分权方向、优势和限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中国城市更新的实践建议。

本书作者祝贺,本科毕业于我所执教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基础学习阶段就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运作体系展现出了比较大的学习和探究热情。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后,他延续了在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方面的理论兴趣,并关注制度领域的思考与研究,将设计治理的英国理论引介到城市更新领域,有助于开展系统性的分析、讨论和建构。2019年,当我听到他将博士论文选题方向定为中英城市设计治理比较研究,并希望回广州对我和其他学者进行访谈时,我非常欣慰地接受了邀请。后来,我得知他在结束了向国内诸多学者的"取经"后,又专程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在城市设计治理理论的提出者马修·卡莫纳教授处开展访问研究,就很期待他能够取得学术上的突破。本书由他的博士论文经过两年修改而来,基于他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观察和思考而完成,视野和观点上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在比较研究中能够做到学洋而不媚洋,为中国的城市设计治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镜鉴,对于一位年轻学者而言,难能可贵。期许他能在新的学术岗位上再接再厉,在今后还很长的学术人生中贡献更多智慧。我也期望各位读者从本书中有所收获,激发出更多对于新时期我国城市治理改革的思想火花,催生更多的经世致用之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202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