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0—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互联互通共识深化,经济走廊引领合作

互联互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也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基础与主要支撑。其中,“互联”着重于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的联动,“互通”则立足于产品、技术、人员、资金的高效流动。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已形成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为骨架、以遍布各国港口、铁路及管道运输网等为依托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布局,成为互联互通建设的主线,为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产业合作既依托互联互通主线加速开展,又以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一)互联互通惠泽全球,共谋民生蕴福祉

2019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关键是互联互通建设。随后的联合公报中强调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基础,也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必由之路。在开放、包容的对外交流前提下,让沿线各个国家掌握平等发展、自主合作的主动权,对于所有参与合作的主体国家皆是利大于弊。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认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自由贸易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经济基础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在区域和全球层面加强沿线国家多方面合作,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经贸往来深化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彼此共同繁荣发展。

“互联互通”建设理念能够成为全球性共识,不仅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多元一体的趋势,同时也满足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想要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共同利益诉求。“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惠泽全球。在互联互通建设的推动下,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机制加快构建,发展规划与技术标准对接持续深入,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更趋顺畅,同时弥补发展短板,打破贸易障碍,以更好的经济成果来促进各国发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世界经济开放性。2019年4月,世界银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量化模型与“一带一路”倡议评估》报告中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民收入在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下普遍增加了3.35%。不仅如此,未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国家也因“互联互通”建设的溢出效应实现了经济增长2.61%。综合下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平均为全球贡献了2.87%的经济增长。

(二)交通运输释放动能,多式联运显成效

自“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的新概念、新合作格局提出以来,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持续推进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合作为主线的“硬联通”。“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以“软、硬件联通”作为建设核心内容,在公路、铁路、港口、城建、网络基站、数据中心部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加强了政策、规划、技术、标准方面的交流对接,多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进一步提升了各国之间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共识,以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运输、能源管道等为核心的硬基础设施,以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软基础设施联通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提升各国整治、规则、标准等软基础设施和基建、交通、工业等硬基础设施连通程度,降低了各国经贸往来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货物、资金、信息、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流通效率的提升,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整体水平,确保了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各国加速落地,为各国带来了积极影响,助力实现参与国家的“出海梦”“联通梦”,重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让各国经贸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尤其是跨境贸易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仅占物流成本比重的二分之一。

陆路运输方面,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优先示范作用。中欧班列自2011年首次开行以来,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骨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在此严峻态势下,中欧班列更成为中国向外输送防疫物资,缓解医疗物资紧张的生命线。到2020年7月末,中欧班列持续高效运营,向全球发运防疫抗疫物资共计3.9万吨,累计479万件。截至2020年年底,中欧班列综合重箱率同比增长4%,其中回程重箱率提升显著,同比增长9%,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增至73条,推出中欧班列定制产品,开行中俄精品快速班列29列,累计开行超过32000列。

专栏1-1:陆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榔头”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互联互通作为该倡议实施的优先领域,展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陆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柬埔寨:2020年2月26日,柬埔寨58号公路正式通车,连接了班迭棉吉、奥多棉吉两个省,全长175.044千米。2020年3月9日,举行了柬埔寨10号公路动工暨55号公路通车仪式。

老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老铁路玉溪至磨憨段、大临铁路等在建项目中,有144个重点控制性工程施工点不停工,1.3万名建设者坚守一线按计划建设。截至2020年3月10日,中老铁路中国段已全面复工复产,每天约有1.8万名建设者投入工程建设一线。

印度尼西亚:2020年2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总统佐科通电话时表示,持续深化发展战略对接,实施好雅万高铁等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2020年3月12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施工单位优化资源配置和施工安排。全长422米的5号隧道全线贯通,对项目建设是一种鼓舞。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分析整理。

随着中欧班列的规模化、常态化和信息化发展,其运营打破了以往欧亚地域经济分割的局面,带动了中欧经济产业布局和国际贸易体系的调整及优化,并以独特的物流优势、强大的运输体系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对一些进出口产业如汽配、模具、新材料、小家电、服装等都极具吸引力,进而推动了沿线城市对欧洲贸易的便利化,扩大了贸易总量,支撑了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动能。

海陆运输方面,西部与海上运输大通道释放了强大活力,海陆联运航空运输辐射范围不断扩大。2018年,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关于建设“陆海新通道”的备忘录,自此,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运输主干线“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正式形成。“陆海新通道”主要采取铁海联运的模式,带动西部地区扩大开放水平。2019年,我国西部9个省份加入“陆海新通道”合作平台。自此,由我国西部九省组成的运输动脉为“一带一路”互联发展增添了新的运输路线。截至2020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合作伙伴已涵盖183家,累计开设62条专属海上航线,执飞1599个航次。另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引入了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我国海运的单一窗口与国内外码头等参与方的业务协同办理和数据共享服务更加准确便利,“智慧”丝路海运建设效果明显改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加快货物运输效率以驰援各国,福建港口以“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在原有高标准服务的基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丝路海运”快捷航线载运期间船舶作业效率、在港时间、货物查验效率分别提升了5%、10%、20%,“五优先、三提升”的试点举措得以顺利施行。

航空运输方面,新航线的开辟与设施升级加强了空运效率,空中丝绸之路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9月,北京宏远集团货运航班入驻比利时西佛兰德省的奥斯坦德—布鲁日机场,标志着连接该机场与中国多地的“空中丝绸之路”新航线正式开通;2020年10月,新疆地区再次迎来空域结构优化调整,乌鲁木齐通往南疆地区的单向平行“空中高速”主干道正式启用;郑州到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不断推动成果落实,河南航投与中航通用飞机有限公司等签署了关于航空运输战略的合作协议,在货代物流、通关检验等项目上都签订了具体的合作战略。

(三)六大走廊成果显著,对外合作创新局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为促进我国对外友好交流提供了有利方向。六大经济走廊超越规划阶段,以沿线各国实际需求为依据开展产业合作,突显具体、务实的特点,在互联增效、合作提质、环境优化等方面均得到了增量扩展与存量优化,既为沿线国家制造业、通信业、数字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便利、更具体的平台,也反向提升了中国对外产业的合作水平。

专栏1-2: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实施意义深远

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切入点。“一带一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大洋,在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诸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以经济走廊建设为切入点,有助于系统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示范效应、增强各方信心。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石,贯穿众多区域,辐射面极广,对外通过“带”和“线”的方式支撑起整个“一带一路”,对内可服务于我国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分区施策”理念的落实也必须依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得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国家制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其与我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及合作程度各有不同。有效地提升发展战略的契合度,促进相关政策的针对性,需根据不同经济走廊的实际情况进行推进。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分析整理自《经济日报》。

中国与巴基斯坦政治互信度极高,中巴经济走廊可为中国西部地区及巴基斯坦内陆地区开辟便捷的出海口,双方在港口、能源、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展开多项合作。2020年,在保障70个项目26700多名中巴员工有效防疫和生命健康的前提下,所有项目实现建设运营基本正常。同时,瓜达尔深水港、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产业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截至2020年12月,中巴经济走廊已有46个项目开工建设或已完工。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完成移交,这是中巴经贸走廊在建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瓜达尔深水港开展阿富汗转口贸易、批复港口及自由区税收优惠政策,成功促成乌兹别克斯坦参与中巴哈吉四国运输协定,其作为合作枢纽,成功地促进了港口发展空间的持续拓展。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合作重点是能源和农业领域,三国地域临近、政治互信、优势互补,通过跨境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相互合作与发展。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资源优势主要集中在煤矿、天然气及金属矿等能源产业上。2019年,中俄建交70周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为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中蒙建交70周年,我国积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和蒙古国“发展之路”战略相互对接,并在产业合作、能源开采等方面签署了众多双边谅解备忘录。从当前中蒙俄经贸走廊的发展趋势上看,三国产业合作主要围绕“硬件联通”展开,致力于加强口岸建设以提升运输及防疫能力,加强三方在能源矿产资源、高技术、制造业和农林牧领域的合作,携手开创产能与投资合作聚集区,实现产业协同效应最大化,优化商品贸易结构,提升经贸合作水平。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通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缅甸,多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同该区域的贸易合作紧密程度。中国和印度人口基数最为庞大,经济结构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产业发展差异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合作价值。2020年全年,我国在该区域内经贸投资增长显著,产能与高新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中国是缅甸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2020年,双方除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保持合作水平外,在人民币结算、5G等高新技术领域也在拓展合作范围。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致力于在交通运输方面与东亚、西欧展开合作,同时为内陆国矿业产业链延伸和贸易合作提供出海口,是我国同欧洲地区进行贸易交流的主要渠道,沿线涵盖了中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我国与中欧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密切程度较高,在该区域内,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合作重点。合作内容上,新亚欧大陆桥主要国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清洁能源、高新装备制造、科学研究、通信与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数字经济、金融等领域成为主要合作点,园区合作成为产业结构优化互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模式。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其经济合作的重心。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产业对接“因地制宜”,随着澜湄合作、东盟合作深入频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能源合作持续推进。中国—新加坡“陆海新通道”持续扩大规模,成为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海上物流大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卡利瓦大坝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取得扎实进展,中老、中泰、中新产业园区为产业合作提供了坚实平台。此外,产业合作新热点延伸至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电信与互联网企业就人才培养、5G、数字化转型方面与东南亚等国家扩大合作规模。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沿线主要涵盖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沿岸区域,绿色能源资源丰富,沿线国家围绕贸易通道建设、能源设施联通领域广泛合作。目前,重点合作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且可再生能源。随着科技研发、物联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合作也为我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并进一步推进金融投资、产业园建设等合作。与此同时,上海合作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等地区合作机构积极展开交流,为多边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改善贸易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加强投资合作与经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