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能引出“素材”,谁都可以写出好文章
我的工作是把采访内容写成文章,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写作”,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我接受编辑约稿,准备写一本“与写作相关的书”,即后来出版的《以写为生 专业文章论》(三岛社)时,才有了机会把相关想法整理成文字。
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位自由职业者,同时为其他出版社的杂志撰稿。在我偶然受邀,跟他一起为某杂志撰稿时,他对我说:
“上阪先生写的报道跟我写的太不一样了。我想弄清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在那本与“写作”有关的书中,我也提到,我并不是因为喜欢写作才从事这份工作的。幼年时期还很不擅长甚至很讨厌写东西。
话虽如此,如今的我却以写作为生,这可谓人生的奇妙之处。在此期间,我注意到一件事。
我不擅长写文章,也没什么写作技巧。难不成,所谓的区别在于“写出的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文章的内容。后来我称之为“素材”。无论文笔多好,如果“素材”无聊,文章也不会太有趣。
反过来,哪怕文笔粗糙,只要“素材”有趣,大部分还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那么,写报道的时候,该如何整理“素材”呢,一般来说,是通过采访时的交流。如果不能用问题引出好的“素材”,就写不出有趣的报道。
因此,只是从采访对象口中问出对方说过千百遍、稀松平常的答案,在我看来是不合格的。
“欸,那个人还说过这种话啊。”
“说得真好。”
“那人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啊。”
只有获得这样的读者反馈,报道才称得上有意义。然而,有趣的素材不会在你静静聆听时自动出现。
只要能引出话题,就能深入理解对方
我为什么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为了写那本书,我不断深入思考,终于发现了原因——我的采访并非只是单纯的“提问”与“倾听”,还在有意识地“引导”对方回答问题。
因此,那本书虽然在谈论“写作”,但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在讲“提问”。因为“提问”更进一步就是“引导”,唯有“引导”,才是这份工作的关键所在。
不只写报道,其他工作中也能用到这种技巧。如果能“引出”对方心中所想,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出更多成绩,获得更多信赖。因为你弄清了迄今为止模糊不清的东西。
做营销或策划的人,在理解客户真正需求的基础上,能给出更切实的提案。如果上司能进一步理解下属的心思,就能顺利完成管理工作。如果员工接到工作任务时,能明确弄清任务的要点,就不会偏离重心,做无用功。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扩大,远程办公、线上交流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像我初次进行线上采访那样,对线上沟通感到困惑的人也会层出不穷。
但我也说过,以“线上难以充分沟通”为借口,是行不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远程办公日渐常态化的当下,“引导”对话的能力也变得越发重要。
重点:只要能“引出”话题,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