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良性的生态环境是地球万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遭到了肆意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也是现阶段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把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状况,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规律认识更加深化,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体制制度更加完善,历史性成就更加彰显,全球影响更加深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最需要坚持与落实的制度、最需要建立与完善的制度,为加快健全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定意志与战略定力,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与行动指南。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其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很多来源是相同的。如煤炭等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也会排放二氧化碳、黑碳等气候污染物。反过来,很多空气污染物除了影响空气质量外,还影响气候。臭氧和黑碳都会造成大气升温。改善空气质量的政策举措也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减排措施到底是产生升温还是降温效果要取决于具体策略,这使得针对气候污染物(SLCPs)的治理措施成为重点(因为这些措施既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又能产生降温效应)。在气候变化已经得到科学界认可的时代(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低碳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环境政策上的突出地位,是环境和发展政策共同关注的问题。欧盟是“低碳经济”的早期倡导者。2003年,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发表了一份名为《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统计,中国2019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39.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18年增加了2.6%。据联合国统计,中国2018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以上。中国作为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正积极努力探索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对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设立的更高目标。中国也是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限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设立的这一行动目标,是以中国多年来致力于低碳转型的努力和成效为基础的。2010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做出自主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均已提前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除了宏观统计数据,中国在非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各细分能源领域的单向能效指标也都获得突破。在多年切实行动中,中国已在低碳转型之路上迈出稳健步伐。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在2020年9月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计划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最新的气候行动目标,勾勒出中国低碳转型发展未来40年的远景宏图,也为未来5年“十四五”规划期间的低碳绿色领域发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