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华为的ISC管理是在什么背景下引入的
治企,任正非讲究用文火,和风细雨式地加以改良,避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引起剧变。
华为自成立以来30多年都没有停止变革,但不是激进主义,而是改良主义,不等到事情问题成堆时,才去力挽狂澜式地进行变革,不搞大起大落。任正非崇尚通过系统的价值观统领团队,通过系统的制度治企、管企。在管理改进过程中,华为强调改进企业中最短板的那一块,建立以流程和时效为主导的管理体系,既重视研发、营销,又重视理货系统、出纳系统、中央收发系统和订单系统等系统。华为尝试建立更加均衡的企业价值体系,强调提升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ISC 管理能力。ISC变革的实现流程如下。
一是问题发现。在华为进行ISC变革前,企业内部已感受到企业供应链在支撑企业业务拓展上越来越困难,企业及时齐套发货率已低至20%~30%,而且存货周转率也仅为一年两次。采购和计划环节矛盾重重,计划质量不高,采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会导致大量订单发生更改,很多订单交付不及时,经常出现发错货现象,甚至有一段时间还无奈地成立华为“发正确的货小组”,由一位副总裁担任组长,开展企业内部流程优化,研发一系列IT工具,建立相关管理制度。然而,这些都仅仅只是浅层次的变革,并未涉及业务模式和流程的系统变革。
二是问题诊断。1999年,华为的高层管理者组成变革指导委员会,由制造、采购、计划和市场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各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并邀请IBM的全球供应链专家一起全面开启华为ISC变革项目。变革指导委员会通过访谈和调查,深入挖掘华为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和提炼为78个问题,归结在流程、IT系统和组织这3个领域。例如,在流程方面,生产和交付的能力不匹配、供应产品的质量难以保障、信息不对称影响按时交付;在IT系统方面,各信息系统形成数据孤岛,难以跟踪订单的进展;在组织方面,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合作效率低下等。总体结论:目前华为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仅为50%,而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均值为94%以上;华为的库存周转率为3.6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为25天,而国际平均水平为10天。
三是变革目标。变革指导委员会和IBM的管理专家共同设计了华为ISC管理模型,并设定了3个核心目标: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华为ISC;②建立成本最低的华为ISC;③提高华为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华为最终确定从流程、IT系统和组织3个方面进行系统变革。
什么是好的供应链?华为认为好的供应链应该包括4个方面:质量好、速度快、成本低、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供应连续性好,这也形成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保障客户满意、企业盈利,其模型如图1.4所示。
图1.4 华为好的供应链模型
四是变革历程。通过诊断问题及建立变革目标,华为提出了一系列ISC变革方法:在流程方面,从业务流程切入,通过业务来驱动变革;在组织变革方面,破除变革的阻力;在IT系统方面,以预测和计划作为龙头,带动其他环节的变革行为;在变革范围方面,从国内开始,逐步扩展到海外,由内向外,分批进行变革。
华为ISC 先后经历了ISC 变革前、ISC 建设期、全球供应链(Global Supply Chain, GSC)建设和多产业供应链等时期,让华为供应链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华为ISC的历程如图1.5所示。
图1.5 华为ISC的历程
五是变革成效。通过ISC变革,华为的订单运作周期、生产方式、生产计划、柔性生产和及时交付率等关键供应链指标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可以说,华为ISC有效地支撑了华为年销售收入的增长——从2000年的22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914亿元。
在华为供应链的全环节、全流程、全渠道、系统化的发展上,如在设计(规划)、采购(供应)、生产(运营)、销售(新零售)、服务(交付)、数字化(信息流)、金融(资金流)上,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容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竞争。华为供应链管理起到关键核心的“管理基座”作用,也是华为的任正非时代留给后人的“治企宝典”和“管理遗产”,同时为中国企业勇敢地走向国际“打开一扇门”。
华为ISC变革前后的对比如表1.1所示。
表1.1 华为ISC变革前后的对比
有些企业在技术方面看似并不比华为差,却为何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或者基业长青,就是因为管理差距,“产品可以买到,但企业管理是买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