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吸收妈妈情绪长大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给儿子关爱,却对女儿处处要求?

母亲喂女婴喝奶的时间,比起喂男婴喝奶的时间少了约30%。

从社会结构的观点或父权制的观点来看,许多家庭中的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以满足他人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女性有时以安排男性(丈夫、孩子)的生活、提供照顾与满足需求等方式来证明自我。然而,这样的照顾并不全然是为了对方。女性的奉献不能被视为单纯的牺牲,而是有其明确的原因。

虽然经常能看见女性以满足他人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匮乏,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不过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儿子身上。她们对待女儿时,却没有一视同仁地采用相同的方式,这是非常矛盾的一点。

我带着女儿见过几次女儿朋友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曾目睹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假设大家已经将点心端上餐桌,大多数女孩会自然而然地停下自己手上的事,聚集到餐桌旁,在母亲的身边吃点心,视线全落在母亲身上,但是男孩们却丝毫没有停下他们正在玩的游戏的想法;更令人惊讶的是,母亲们会理所当然地夹起点心,放进儿子的嘴里。

类似的情况不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更是我们生活周遭常见的现象,由此看来,母亲对待女儿和儿子的方式确实存在差异。在聚餐的时候,女孩们以母亲为中心建立关系,而男孩们则更倾向于沉浸在游戏中,也就是更关注自己。

我们不妨再换另一种方式说明。如果女性更倾向于填补男性(丈夫或儿子)的匮乏,而非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为什么不以相同的方式来满足女儿的匮乏呢?原因在于,母亲将女儿视为自己的延伸,而儿子和丈夫则是以他人或另一个客体的身份存在。也就是说,女儿之于母亲,是等同于自身的存在,并非以单独的客体存在。当然,这个情况无法一概而论,不过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样的关系,在日后决定男孩与女孩的心理结构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女儿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匮乏

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喂女婴喝奶的时间,比起喂男婴喝奶的时间少了约30%。可以说,女孩从出生开始就面临匮乏,这一点儿也不为过。当女孩看见母亲哭泣,经常以为母亲的情绪就是自己的情绪。女儿能够同理母亲的情况,有时会让母亲深受感动,但并非经常如此。

女孩在认知或觉察自己的情绪之前,一般会将母亲的情绪与自己的画上等号,认为那就是自己的感受。换言之,她们将自己带入了母亲的状态中。她们不像男孩那样,能将母亲带入自我更充实的情感状态中;而是在隐藏自我后,不自觉地进入母亲的情绪。许多女性经常像这样将他人的情绪视为自己的情绪,进而试图满足他人,或者以满足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充实自我。多数女性对他人的情绪或反应相当敏感,却对自己的情况或感受显得迟钝,原因就在于此。

男孩将母亲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因此长大成人后,多数人仍将妻子或恋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认为女性的牺牲或奉献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如果家中同时有女儿和儿子,往往是女儿最先觉察母亲的需求,并试图迎合母亲。而母亲也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甚至暗自要求女儿比儿子做出更多的牺牲、放弃与退让。

母亲看待女儿时的情感相当复杂。如果母亲从小曾遭受忽视,就可能将自己儿时的模样投射在女儿身上,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冷落、疏远女儿。当自己内心的匮乏被女儿发现时,她们一方面会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则会想方设法地消除心中的匮乏。此外,也有一些母亲由于过去的匮乏而过度满足女儿的要求,借此实现自我补偿。这样的母亲未将女儿视为他人,而是当成年幼的自己来对待。

母亲像这样将女儿视为自己的延伸,女儿便容易错失发展真正自我的机会。她们将逐渐无法认清自己的情绪,最终过着在他人的情绪与反应下察言观色的生活。所以身为母亲,必须先努力认清自己的状况、情感、欲望与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放下对自己和女儿不必要的罪恶感或责任感。

主动退让的人生

曾有一名来访者叫英芝,她儿时记忆的第一个场景是这样的。

当时还是婴儿的弟弟,正在母亲怀中安睡,只比弟弟大一岁的英芝还是幼儿,但母亲却要求身为女儿的英芝站在弟弟身旁,轻轻抚摸弟弟的耳垂,让弟弟可以舒服地入睡。英芝每次回想起这个场景,总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是那样孤单可怜。据说弟弟早上醒来后,耳朵已经被摸得肿起来了。

相较于得到母亲较多照顾的哥哥、弟弟,被忽视的女儿所承受的,可不仅是冷落和孤单。女儿还得全盘接受母亲的情绪垃圾,受到的影响超乎想象。许多女性儿时过着迎合父母的生活,婚后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丈夫与儿子,过着主动退让的人生。然而,当她们面对女儿时,却能毫不犹豫地宣泄情绪。换言之,她们利用女儿追随母亲、体谅母亲的心情,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虽然像过去那样强求女儿牺牲或退让,在背后默默支持儿子的情况,在现代社会已经较为少见,但大多数的女儿仍然是母亲宣泄情绪的出口。母亲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经常对她说以下这些话:

“没有你,我还能依靠谁?”

“幸好还有你,我才能活下去。”

“我只能靠你了。”

利用这些话,母亲再次将女儿束缚住,让女儿觉得“原来我对妈妈那么重要”“原来妈妈少不了我”。这也是多数女儿渴望成为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虽然未能达到目的,却仍无法拒绝母亲要求的原因。母亲紧紧抓住女儿的渴望与未被满足的匮乏,不愿放下这个宣泄自己所有抱怨与情绪的渠道。

我们经常听说许多女孩在婚后仍每天和母亲通话,无论儿时或长大成人,她们都希望成为某人心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人。女儿的心愿,当然是想成为父母心中的第一位,成为绝对无法取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