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癌症患者新生命周期守护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药艾条发展简史

孙思邈最先根据不同病症,在艾中加入辨证药粉施灸,补充了单用艾绒治疗某些疾病的不足,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千金翼方》卷二十四记载了竹茹灸治疗疔肿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治瘰疬破溃者,将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壮。艾中加药是药灸疗法的萌芽,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神针的出现都有相当的影响。

相对于隔物灸,艾条、药艾条出现较晚,明初出现了艾条,朱权之《寿域神方》云:“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瘥。”但这时的艾条灸还属于实按灸,即艾条隔纸按压于穴位,隔纸是为减少患者疼痛。之后又改为悬灸,是距离皮肤一定距离艾灸。

起初艾卷不加入药末,李时珍、杨继洲等人在艾绒加入麝香等药末,发展成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雷火神针首见于《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是以艾绒为载体,将这些中药研成细粉,均匀地撒在艾绒里,“治闪挫骨间痹通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

太乙神针是1708年吴山道院紫霞洞天一无名道人秘传给韩贻丰的,韩氏于1717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所含药物各家记载不一。近代处方多以艾绒、硫黄、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雄黄、白芷、川芎、枳壳、皂角、独活、细辛等药制成。使用时,点燃一端,用布七层包裹,按于应灸穴位或痛处。冷则易之,以灸之局部温热为度,用以治疗风寒湿痹、痿弱无力以及一般慢性虚寒病症等。

与普通纯艾条不同的是,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则根据特殊的要求进行针对性选择药物,疗效更优。

近代药艾条在肿瘤、妇科、骨及软组织损伤、皮肤科应用报道较多。我们对于肿瘤药艾条研究较多,其中升白艾、离照艾被广大肿瘤患者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