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医案整理研究的步骤

医案整理方法一般包括素材收集、文体加工、评注分析等过程。

一、素材收集

根据古今编撰医案等经验以及当今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收集素材:

1.医家祖传的秘方或本人创新的经验方,确有效验的典型案例。

2.医家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将古方新用的有效案例。

3.疑难杂症中古代文献缺乏经验而运用中医药治疗获效的案例。

4.运用超越前人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而获效的案例。

5.能反映医家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的典型案例。

6.从中能吸取教训、提高医术的误治、失治、救误的案例。

二、文体加工

收集到的医案素材需要进行文字和体例的加工。

1.文字加工 在保持原案真实性的前提下,修改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使用国家规定的繁体或简化字,运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还可删去医案中的浮夸之词及与本案无关的情节。对案中晦涩难读之处,还可作语法、修辞方面的加工,使文字简洁精练,语句通顺流畅。

2.体例加工 凡编撰医案著作,为使眉目清晰,一般总要做出一些具体规定,抄写格式亦有一定的要求,以求全书体例一致。诸如中药剂量,有的用克,有的用钱,要统一折算为克(g);处方药名,过于冷僻或带有地方性的,则改用全国流通的常用药名;复诊次数众多的案例,为节省篇幅,不是关键之处,则改成略写,或精简部分内容,或删除重复的医案等。

三、评注分析

评注分析是针对医案所撰写按语、眉批、评注等形式的理论分析。评注分析能阐隐发微,析疑解惑,褒贬分明,画龙点睛,帮助读者领会与掌握案中的精髓旨意。其中按语的形式最为常见,对于提高初学者的阅读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根据前贤的经验,医案后的按语写法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1.言其得失 按语对具体案例或某一类病证进行总体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或补充与病证有关的内容,让读者心有全局,以便进一步查阅其他相关医案。如《杏轩医案并按》记载清代皖南名医程杏轩治咳血案。

2.引经述理 按语引经据典,阐明理论依据。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脑风头痛案,何廉臣按:“经谓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治在风府。”此案头连巅痛,确是脑风头痛。方用苍耳能使清阳之气上升颠顶为君,藁本专治颠顶痛为佐,药虽简单,却合病机,故能速效。

3.类案比较 一病一症多案或某证易与他证相混,可在按语中提出各自特点进行比较,以阐明具体立法遣方用药的理由。如《古今医案按》选朱丹溪治心脾痛二案,俞震按:“二人脉象俱是虚寒,而皆以湿热治者,上条屡服热药不效,且年久饮食无碍,大便或秘或泄,知其为停饮也。后条以胸前畏热喜凉及脉沉细涩为据。所谓稍重则绝者,以细涩故也,与阔大而软之虚寒不同矣,故加黄连、滑石。遍观丹溪案,凡脉弦细涩者,俱不用温药,想其阅历多而认得真也。”

4.注释关键 原案辨证论治之理欠详,可于按语中补充,阐明机理。对于复杂或容易混淆的病症,可以抓住主症,指出辨证要点;对于误治或经治不效的案例,要指出辨证论治得失之理;对于某医家立法处方用药经验及其他诊疗方法,要详细论述,帮助读者提高认病识证的能力,积累治疗经验。如《柳选四家医案》选尤在泾治朝食暮吐,完谷不腐案,初诊用人参、附子、川椒、茯苓、益智仁;再诊前方去川椒、益智仁,加川连(黄连)、肉桂。柳宝诒按:“完谷不腐,色黑腰软,肾伤之征也;改方加桂连,是交济法。”对于辨证用药,注释贴切明晓。

5.质疑辨误 对于原案的理法方药持有不同见解,或有难以理解的问题,明确提出,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分析。对于原案中存在的错误可以辩驳,或阐述自己的正确意见。如《柳选四家医案》选曹仁伯医案:“胃虚则纳食无味,脾虚则运化无常。六君子汤合治中汤,加熟地、益智仁、粳米。”柳宝诒按:“脾喜温升,宜香燥;胃喜清降,宜柔润。脾阳健则能运,胃阴充则能纳。凡脾胃同治者,用药须识此意。愚意去熟地,加石斛,似与胃虚者更宜。”熟地黄味厚质腻,最能窒滞脾胃,柳按质之成理。

又如《续名医类案》虚汗门记载冯楚瞻治一产妇头汗甚多案,魏之琇按:“案中正喜亡阳,与阴齐等,薛氏谓可勿药而愈。此正薛氏生平不能峻用养阴之缺处也。予尝遇此症,以重剂生熟地、白芍、杞子、麦冬、枣仁,察其有火则少加芩、连,不过二三剂愈矣。冯君论此症虽了了,而不与药,致病家属之庸手而败,亦守而未化之过也(何尝了了,不过习于温补,遇此等症便茫然无所措手耳)。”

6.言明特点 凡案中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等,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有特色,均可在按语中指出,以便引起读者的重视。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载有史汉泉温病案,何廉臣按:“此为温病实证,治法处用寒泻,继用清润,终用清养,选药处方,层次一丝不乱,药皆极有力量,似此佳案,堪为后学之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