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采珍》评注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水后期而来乍少

原文

经水后期而来乍少,乃气虚血弱,宜【加增四物汤】。

当归三钱 熟地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川芎五分 人参二分 白术(炒)二钱 茯苓 牛膝 肉桂各一钱

水煎服。

或因寒者,宜【温经汤】(即四物汤)加艾叶(炒)三钱、干姜二钱。

释义

月经周期延后而经量较少,是气虚血弱所致,宜加增四物汤。

如因于寒者,宜温经汤。

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以“月经后期而来乍少”为主症,当属月经病中“月经后期”之范畴。月经后期定义与发病机制见“经水两三月久闭”病因病机分析。月经后期常与月经量少并见。以方测证,本证属于气血虚弱证。患者素体虚弱,先天气血不足或房劳多产,耗伤气血;或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冲任不充,致营血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进而使月经周期延后。气虚日久,阳气亦虚,阳虚则虚寒内生,脏腑失于温养,气血化生不足,血海充盈延迟,亦可致月经后期及月经量少。推断其临床表现当有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伴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治法当以补血、益气、调经为要,方用加增四物汤。若因于寒者,则选用温经汤治疗,由所选用方剂可知所属证型为气虚血弱之中又见寒象。因其中艾叶、干姜等温和温煦之药,可推知其寒象较轻。

方义分析

加增四物汤全方共九味药,由四物汤加人参、白术、茯苓、牛膝、肉桂组成。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调经,为君。人参大补元气,气生则血长,为臣。白术、茯苓补脾气,佐人参以滋生化之源,使气血双补,补脾气,化源充足,则气血得生。牛膝下通经血,引药归经,使方中补中有行;肉桂温经通脉,温煦下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通阳调经之效。

温经汤则在四物汤基础之上加艾叶、干姜两药。干姜性味辛热,归脾、心、肾经,可温经通脉;艾叶温经调经。两药与四物汤合用,既可养血调经,又可温经散寒。全方共奏温经养血,散寒调经之功。

历代古书沿革

月经后期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至期不来”,后又见于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过于阴则后时而至”。元代《丹溪心法·妇人》中提出“血虚”“血热”“痰多”均可导致月经后期的发生,书中记载了以四物汤加人参、白术治疗月经后期病。明代《医方考·妇人门》提出“后期者为寒、为郁、为气、为痰”,并应用四物汤治疗月经后期病。

[1]《丹溪心法·妇人》,“妇人经水过期,血少也,四物加参、术;带痰,加南星、半夏、陈皮之类……过期,紫黑有块,亦血热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黄连……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亦用前丸,药中更加黄连、白术丸服”。

[2]《医方考·妇人门》评论四物汤,“妇人月事不调,以此方为主而变通之……随其寒热虚实而斟酌加减之,使月事调匀,则阴阳和而万物生,有子之道也。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皆味厚之品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血。析而论之,当归辛温能活血,芍药酸寒能敛血,熟地甘濡能补血。又曰:当归入心脾,芍药入肝,熟地入肾,乃川芎者,彻上彻下而行血中之气者也。此四物汤所以为妇人之要药,而调月者必以之为主也……人肥有痰,加半夏、陈皮、南星……有抑郁者,加香附、苍术、砂仁、神曲……后期者为寒、为郁、为气、为痰。气虚者,加参、芪。气实者,加枳、朴”。

温经汤沿革:《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匮要略》《妇人大全良方》中均有关于温经汤的记载,虽药味组成与本条所述温经汤稍有出入,但均可用于治疗月经后期。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谈温经汤,“过期不来……半夏(汤七次去滑)、当归(酒浸一宿)、川芎、人参、白芍药、牡丹皮、桂心、阿胶(蛤粉炒)、甘草(炙)各二两,吴茱萸(汤洗炒)三两,麦门冬(去心)五两。上为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谈温经汤,“过期不来……阿胶(蛤粉碎炒)、当归(去芦)、川芎、人参、肉桂(去粗皮)、甘草(炒)、芍药、牡丹皮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炒)三两,麦门冬(去心)五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服”。

[3]《医宗金鉴》谈温经汤,“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牡丹皮、阿胶、生姜各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冬(去心)一升。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至期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