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水淋沥不断
原文
经水淋沥不断,乃冲任虚损,宜【加增四物汤】。
当归三钱 生地炭二钱 莲蓬壳(煅存性)二钱 川芎五分 白芍一钱三分 阿胶(炒) 地榆 艾叶(炒) 炙芪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煎服。
释义
月经淋沥不净,是因为冲任虚损所致,宜加增四物汤。
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以“经水淋沥不断”为主症,属月经病“崩漏之漏下”“经期延长”之范畴。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两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经期延长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7天以上,甚至淋沥半月方净者。两者均为阴道出血性疾病,属妇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均由冲任气虚不能制约经血,或因外邪客胞,或因血热妄行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血热、血瘀等。以方测证,本证属气血虚弱之冲任失调证,气血劳伤,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可制约经血,故发为经水淋沥不净之病。根据所选用药物,推测其临床症状当有经水过期淋沥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㿠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故治法当以补血益气,止血调经为要,方用加增四物汤。
方义分析
本条加增四物汤共十味药,全方以四物汤为底方,加用炭类、炒类中药及补益气血之阿胶、黄芪组成。其中君药为当归、黄芪、莲蓬壳;臣药为生地炭、白芍、阿胶、艾叶;佐药为川芎、地榆;使药为甘草。方中当归补血生血、养血和营;黄芪蜜炙,可大补肺脾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当归、黄芪两药合用,取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之意。莲蓬壳,苦、涩,温,归肝经,可化瘀止血。当归、黄芪、莲蓬壳三药合用,补气、生血、止血,共为君药。阿胶、白芍养血敛阴,助君药黄芪、当归生血之力;艾叶温经止血,生地炭凉血止血,两药合用,使本方止血之力更强,四药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可防当归、阿胶之滋腻之性;地榆凉血止血,遏艾叶温燥之性,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补益气血,温经止血之功。
历代古书沿革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圣济总录》对本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详细记载,并有“五色漏下”之说,论曰“漏下之病,经血淋沥不断是也,夫冲任之脉,所至有时,非时而下,犹器之津泄,故谓之漏下,盖由血虚气衰,不能约制,又有瘀血在内,因冷热不调,致使血败,其色或赤如豆汁,黄如烂瓜,黑如衃血,青如蓝色,白如脓涕,五色随五脏虚损而漏应焉”。
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其病因病机是冲任虚损,“妇人月水不断者,由损伤经血,冲脉、任脉虚损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下为月水。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故不能制其经血,故令月水不断也”。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也认为本病是“冲任脉虚损故也”,并将本病病机分为寒热邪气客于胞中、妇人血海虚损等。
病案举例
患者,女,25岁,2016年6月4日就诊。
主诉:月经淋沥不净15天。
现病史:月经量多色红,腰痛绵绵,四肢酸楚,困倦乏力,食欲缺乏,大小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
诊断:气虚崩漏。
治法:益气、养血、止血。
处方:方选益气四物汤。炙黄芪40g,党参25g,熟地黄15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0g,乌梅炭15g,海螵蛸25g,煅牡蛎30g,甘草5g。冷水煎服,每次服150mL。
服药2剂后血量减少过半,再服2剂后月经干净,给予归脾丸调理善后。第二个月,分月经前、中、后3期进行治疗;第三个月经周期延后3天,行经4天干净。
(本病例选自《现代医药卫生》2018年第34卷之“四物汤治疗崩漏3例报道”)
按:患者月经淋沥半月未净,刻下症为气血虚弱之象,治宜益气、养血、止血。方中以四物汤为底生血补血,并活血化瘀,祛除衃血,瘀血得去,新血得生,遂得循经。漏下日久,恐药力不达,加用收涩止血之乌梅炭、海螵蛸、煅牡蛎,加强止血之功。经血止后须调补脾肾,调理气血,调理月经周期,巩固疗效。脾主统血,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必致崩漏反复不愈,故愈后用归脾丸调补气血,巩固疗效,扶正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