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四一】
董昭论关羽围樊城及纨绔浮夸之风
背景
董昭其人。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董昭年轻时即被举为孝廉,并担任过瘿陶县长、柏人县令等官职。后来,他成为袁绍的参军,并在袁绍麾下多有战功。然而,因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不离开袁绍,投奔张杨。董昭在张杨军中时,随张杨迎接汉献帝,并被拜为议郎。他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后,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县,从而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建安年间,董昭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深受曹操器重。曹丕称帝后,升任大鸿胪,并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董昭转任卫尉,并在太和六年升任司徒。董昭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而且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和影响。
语录背景。
论关羽围樊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领荆州军队北伐曹魏连战连胜,不仅打得樊城守将曹仁连连告急,还围困了樊城。樊城作为曹魏抵御关羽和东吴的第一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樊城失守,中原将无险可守,对曹魏极为不利。因此曹操一面增兵救援樊城,一面向孙权提出联合东吴攻击关羽,孙权派遣使者向曹操传达了“遣兵西上,欲掩取羽”的意图,并且嘱咐曹操在要对东吴出兵的事情保密。曹操咨询大臣,董昭主张将孙权的密信内容透露给关羽的军队,以激发其内部的不安和动摇。同时,他也考虑到了被围困的曹军将士的士气低落,可以借此振奋军心。曹操听从董昭建议,后来局势发展和董昭预料的一致。
论纨绔浮夸之风。在魏明帝当政期间,存在社会的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等问题,“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仔细读下来发现历朝历代都会存在这个问题。董昭针对此事上书皇帝,表示历代君主都重视敦厚朴实、忠诚守信之士,而对虚伪不真之人深恶痛绝,因为这类人会破坏教化、扰乱治理、败坏风俗、伤害道德。要改变社会风气,需要先从打击虚伪不真、纨绔浮夸之人开始入手,这封奏疏对当前改善社会弊端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原文段一
关羽围曹仁于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注解
关羽率军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此时孙权派遣使者前来,向曹操传达了他的意图:“我将派遣军队向西进军,意图偷袭关羽。江陵与公安两地是关羽的重要据点,粮草物资丰富,若关羽失去这两座城池,他必定会自行撤退,如此一来,樊城之围自然不救自解。因此,我请求您对此事保密,不要泄露给关羽,以免他有所防备。”
曹操听闻孙权的计划后,召集群臣商议,群臣大多认为应当保守秘密,不让关羽得知。然而,董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军事行动讲究权变,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虽然表面上应当保密,但在内部却应当适度透露消息。如果关羽得知孙权即将偷袭他的后方,他可能会选择回防自保,这样樊城之围便能迅速解除,我们也能从中获利。同时,让关羽与孙权两军相互牵制,我们则坐观其变,等待他们两败俱伤。若一味保密,使孙权轻易得逞,这并不是上策。再者,被围困在樊城的将领和士兵若不知有援军将至,可能会因粮食短缺而恐慌,甚至产生异心,这对我们来说将是巨大的隐患。因此,适度透露消息更为有利。而且,关羽性格刚强,自恃江陵、公安两城坚固可守,定不会迅速撤退。”
曹操听后,点头称赞道:“说得好。”于是,他下令派遣援军将领徐晃,将孙权的书信射入樊城被围的曹军之中,以及关羽的军营内。被围的曹军将士得知孙权即将偷袭关羽后方的消息,士气大振,信心倍增。而关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然陷入了犹豫之中,不知是该继续围攻樊城还是回防后方。
最终,孙权的军队成功攻占了江陵和公安两座城池,关羽的军队因此失去了后方支援,陷入了困境。在内外交困之下,关羽的军队最终战败。
原文段二
太和年间,董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
注解
在太和年间,董昭向皇帝呈上了一份奏疏,详细陈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末流弊端。其书面化翻译如下:
“自古以来,凡是统治天下的君主,无不高度重视并推崇那些敦厚朴实、忠诚守信的士人,同时深深厌恶那些虚伪不真诚的人,因为这类人的存在会破坏教化、扰乱治理、败坏社会风俗、伤害道德教化。回顾往昔,建安末年魏讽因谋反被诛杀,黄初之初曹伟也因不法行为被斩首示众。我伏读陛下前后所发的圣诏,深感陛下对浮伪之风的深恶痛绝,意图通过严厉手段来瓦解邪党,其决心之强,令人切齿。然而,遗憾的是,执法官员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因畏惧权势而不敢严格纠察,导致这些败坏风俗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我私下观察到,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将学问视为根本,反而将交游视为主要职业;而那些本应成为国家栋梁的士人,也不再以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清心寡欲为首要品质,反而将趋炎附势、追逐名利放在首位。他们结党营私,互相吹捧,通过诋毁他人来达到惩罚他人的目的,将党同伐异作为晋升的阶梯。对于依附自己的人,他们不吝赞美之词;而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则千方百计地制造瑕疵和矛盾。更有甚者,他们竟声称:‘如今世道,何愁不能飞黄腾达?只要人脉广泛,手段高明,又何愁不为人知?即使有人不识抬举,也只需用药物控制,使其柔顺服从。’此外,我还听说有人指使奴仆或门客冒充在职官员的家人,出入禁地,传递信息,窥探机密。
以上种种行为,皆是法律所不容许,刑罚所不赦免的。即便是魏讽、曹伟之罪,与之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我恳请陛下能够再次发布切实的诏令,对这类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对涉及此类行为的官员如诸葛诞、邓飏等进行斥免处理,以彰显陛下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和决心。”
皇帝在听取了董昭的奏疏后,深感其言之有理,随即发布了严厉的诏令,对诸葛诞、邓飏等人进行了斥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