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奏疏语录三国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四二】

刘晔论刘备孙权形势

背景

刘晔其人。刘晔,子扬,淮南成惪(今安徽寿县东)人。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年少知名,被称为有佐世之才。东汉末年避乱,率部曲随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后归曹操,为司空仓曹掾(管理分配物资,行政等),从征张鲁,还迁行军长史兼领军,后任侍中,大鸿胪(大鸿胪为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以及朝会和外交礼仪)等职位。刘晔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

语录背景。刘晔论伐蜀之计。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攻破汉中张鲁,占据汉中。此时刘备入主成都不久,人心不稳,刘晔劝曹操乘势攻打刘备。他认为刘备虽然是人中豪杰,但得蜀日浅,蜀人尚未真心归附。此时进攻,可以轻易平定蜀地。如果拖延时间,等到诸葛亮成为丞相、关羽和张飞成为将领,蜀民安定并据守险要之地时,就再也无法进攻了。曹操对此建议,回复了一个千古名句,“既得陇,复望蜀耶“(成语得陇望蜀的来源)?

刘晔论联蜀灭吴之计。后来关羽被孙权偷袭杀害,刘备举兵讨伐孙权。孙权遣使向曹丕称臣,意图稳住北方曹魏政权,不至于两面受敌。曹丕欣然接受,刘晔认为孙权此时称臣必然不是真心,建议曹丕乘势夹击孙权,曹丕不听,以至于错失良机。

原文段一

及太祖平张鲁,刘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注解

曹操平定张鲁之后,刘晔进言道:“主公您当初以五千步卒起事,誓诛灭董卓,随后北击袁绍,南征刘表,如今九州百郡中,已有十分之八归您所有,您的威名震撼天下,势力远播海外。如今我们攻克汉中,蜀地之人闻风丧胆,失魂落魄,失去防守。依此势头推进,蜀地可以仅凭一纸檄文便可平定。刘备虽为人中豪杰,有度量但行事迟缓,他占据蜀地时间尚短,蜀地民众尚未真心归附于他。现在趁我们攻破汉中,蜀地人心惶惶,局势自然倾斜向我们。以您的英明神武,趁着这倾斜之势压过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您的。但若是稍有迟疑,诸葛亮擅长治国理政,一旦他成为丞相,关羽、张飞勇猛无双,成为将领,蜀地民众安定下来,他们便会凭借险要地势固守,到那时就再也无法轻易攻取了。所以,现在不取蜀地,日后必成后患。”然而,曹操并未采纳刘晔的建议。

过了七天,有从蜀地投降过来的人报告说:“蜀中现在每天都有数十次的惊恐不安,刘备虽然处斩了一些人,但仍然无法平息这种恐慌。”曹操于是召见刘晔,询问他:“现在还可以攻打蜀地吗?”刘晔回答说:“现在蜀地已经稍微安定下来,不再是最佳的进攻时机了。”

原文段二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一)〔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晔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人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从。遂即拜权为吴王。权将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注解

孙权派遣使者前来请求投降,皇帝(此处指曹丕,即魏文帝)向刘晔征询意见。刘晔回答道:“孙权无缘无故地请求投降,必定是内部出现了紧急情况。之前孙权偷袭并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四郡,刘备对此愤怒不已,必定会大举兴兵讨伐孙权。孙权外有强敌,内部人心不安,又担心中原会趁此机会进攻他,所以他才放弃土地请求投降,一来可以借此退去中原的军队,二来则是假借中原的援助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迷惑敌人。孙权善于用兵,见机行事,他的计策很可能就是这样。如今天下三分,中原占据了十分之八的领土,而吴、蜀两国各自保守一州之地,依山傍水,互为援助,这是小国自保的优势。但现在他们却自相攻伐,这是上天要灭亡他们的征兆。我们应该大举兴兵,直接渡江袭击吴国内部。如果刘备从外部进攻,我们则从内部夹击,吴国灭亡不会超过十天半个月。吴国一旦灭亡,蜀国就会孤立无援。如果我们能割取吴国的一半领土,蜀国自然无法长久存在,更何况是我们得到吴国内部,而刘备只能得到外部呢!”

皇帝说:“人家已经称臣投降了,我们却去攻打他们,这会让那些想要归附我们的人心生疑虑和恐惧,恐怕这样做不太合适吧!我为何不先接受吴国的投降,然后再攻打蜀国的后方呢?”刘晔回答说:“蜀国距离我们较远,而吴国较近,一旦听说我们要攻打他们,他们很可能会立即撤军,我们无法阻止。现在刘备已经愤怒不已,所以他才会兴兵攻打吴国。如果我们攻打吴国,刘备知道吴国必亡,他一定会高兴并加速进军,与我们争夺吴国的领土,而不会改变计划去抑制怒火救援吴国,这是必然的趋势。”然而,皇帝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还是接受了吴国的投降,并立即册封孙权为吴王。

刘晔又进一步劝谏说:“这样做不可取。先帝(曹操)征伐四方,天下已有十分之八归附,威震海内。陛下您受禅登基,德行合于天地,声名远播四方,这是实实在在的形势,并非我卑微之臣的颂扬之词。孙权虽然有雄才大略,但他只是过去的汉骠骑将军南昌侯,官职低微,势力弱小。吴国的士民对中原怀有敬畏之心,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谋划。如果不得已要接受吴国的投降,可以晋升他的将军名号,封他为十万户侯,但不能立即册封他为王。因为王位的地位仅次于天子一级,其礼仪、秩序、服饰、车马等都与天子相近,容易混淆。如果孙权只是侯爵,那么江南的士民就没有君臣之义。如果我们相信他的伪降,就封赏他,抬高他的地位,确定他的君臣关系,这无疑是给老虎添上了翅膀。孙权一旦接受了王位,在击退蜀军之后,他表面上会竭尽礼节侍奉中原,让国内的人都知道,但暗地里却会对陛下无礼,以此激怒陛下。陛下如果大怒,兴兵讨伐他,他再慢慢告诉他的民众说:‘我委身于中原,不惜珍奇异宝,随时进贡,从未敢失去臣子的礼节,但中原却无故攻打我们,一定是想灭亡我们的国家,俘虏我们的百姓子女作为奴隶。’吴国的民众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话。相信了他的话并感到愤怒,他们就会上下一心,战斗力会增强十倍。”然而,皇帝仍然没有听从刘晔的劝告,最终还是册封了孙权为吴王。

后来,孙权的大将陆逊大败刘备,杀死了八万多蜀军,刘备仅以身免。孙权对外礼节更加谦卑,但内部行为却越来越不顺从,果然如刘晔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