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四七】
于禁论围而后降者不赦
背景
于禁其人。于禁,字文则,泰山郡钜平县(今山东泰安宁阳县)人。是曹魏的杰出将领,被称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于禁在曹操麾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因此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对于禁、张辽、乐进的评价是:“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在宛城之战中,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于禁能在混乱中整顿军队,追讨抢掠的恶行,并坚守营垒,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毅严正的治军风格。于禁还随曹操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如讨伐袁术、吕布等,均表现出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曹操派曹仁领兵救援,于禁与庞德一同前往。然而,在战斗中遭遇水淹七军的困境,于禁最终投降关羽。这一事件成为于禁一生中的污点。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于禁回到魏国后,受到曹丕的羞辱和冷落,最终惭恚而死。“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惪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曹丕的这一做法实在是有失人均风度,后世对此评价:“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曹丕)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语录背景。昌豨曾反复叛乱,对曹魏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当昌豨再次叛乱时,曹操派遣了于禁前往征讨,于禁曾与昌豨有私交。在围攻昌豨之后,昌豨自知必败,于是投降,于禁带兵一向军律严明,认为按照军法围而后降的人应该诛杀,不能因为昌豨是自己的旧交而乱了军法。于是忍痛诛杀了昌豨。曹操事后的反应是昌豨不来直接投降自己,而是投降了一直严格执行军法的于禁,昌豨的死也是天意所归,由此可见假如昌豨投降了曹操,或者还有一线生机。因此裴松之对于禁这种“大义灭友”的做法有同的见解,他认为可以把昌豨交给曹操亲自处置,生死凭曹操决断。“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原文
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稀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注解
昌豨再次发动叛乱,曹操派遣于禁前去征讨。于禁迅速对昌豨发起猛烈进攻,而昌豨因为与于禁有旧交情,便亲自前往于禁处投降。众将领见状,都认为昌豨既已投降,应当将其押送至曹操处发落。然而,于禁却严正地说道:“诸位难道不知道主公(曹操)的常令吗?凡是被围困后才投降的,绝不赦免。遵守法令,执行命令,这是臣子侍奉君主的节操所在。昌豨虽然是我的旧友,但我岂能因此丧失节操呢!”说完,于禁亲自出面与昌豨诀别,尽管心中悲痛,但仍含泪将其斩首。
此时,曹操正率军驻扎在淳于,听闻此事后,他感慨万分地叹道:“昌豨投降不直接来找我,而是归顺于禁,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曹操对于禁的忠诚、果敢以及严格执法的高尚品质更加看重,从此对于禁更加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