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导论:“社会”为什么是现代人的默认值?

群体:“社会”的通俗表达

“宅”“社交恐惧症”“大型社死现场”“内卷”“吃瓜群众”“网络暴力”……当这些流行词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世界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它们都和一个词有关,那就是“社会”。

“宅”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心理状态,这个字背后的意思就是“我想自己待着”。为什么身处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更愿意“宅着”呢?是因为“自由”“自主”这种价值观念占据主导,还是因为大家都患上了“社交恐惧症”?那么,“社交恐惧症”又是一种怎样的“病”?为什么很多人都将“我社恐”作为自己的口头禅,对正常的社会交往避之不及呢?是因为真实世界中的群体生活成本太高,大家不愿意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吗?还是因为“社会”太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变成“大型社死现场”的主角呢?……

现代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宁愿承受孤单也不愿意和他人共享真实的群体生活?对这个问题,“社畜(们)”一定会回答说:那还不是因为太“卷”了吗?!“内卷”这个词本来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研究东南亚水稻种植业时发明的概念,用来指代“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现如今却已经变成一个大众用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状态的流行词语。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为什么会“内卷”呢?它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通俗地说,就是群体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众多的“他者”作为参照系,根本就谈不上“内卷”。你之所以加班到晚上9点还不回家,是因为你的同事们都有着加班到10点的心。你看,“内卷”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

可千万不要小看“社会”的力量,因为这个词语不仅会让你“内卷”,还会让你恐惧。比如,在今天媒介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每个人几乎都会成为“吃瓜群众”中的一分子,一边吃一边还要关心这个瓜“是不是保熟”。不仅如此,当我们“吃到某些大瓜”的时候,还很容易基于朴素的正义感与道德观在互联网世界中对素不相识的“当事人”展开善恶是非的评判,于是我们可能在无意中就变成了“键盘侠”,甚至参与了一场“网络暴力”的狂欢。身处其中的我们,对这一切其实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成为“网暴”对象的时候,可能才会不禁发问: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一般来说,上面提到的这些看似平常的例子,现在都会被大众认为是“社会问题”,而且是应该由“社会学”这门学科所解决的问题。其实,这种看法太过于学理化和抽象化了。因为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作为人的存在形态与生活样式的“群体”问题。所谓“社会”,不过是对“群体”的一种学术表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