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群体的学问
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将“社会学”与“群体”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还对社会学充满好奇与想象。比如,大家可能会问:社会学是不是研究诸如当年马加爵这类“反社会人格现象”的学问?是不是研究同性恋群体等社会边缘群体?是不是研究诸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或者失独家庭这类严峻的社会问题?又或者,社会学是不是专门研究婚姻、情感?……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以上这些,当然都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但是它们无法构成社会学的本质。
我喜欢用八个字来概括社会学的问题意识,那就是“生而为人,何以成群”。“群体”为什么会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澄清一下“社会”这个词的意思。
在我们日常的口语语境中,“社会”这个词的含义其实既抽象又暧昧,甚至很多时候还不那么友好。比如,很多人或许都听过长辈这样的教诲:“好好珍惜校园生活吧,以后走上社会就没那么单纯了。”再如,你也一定听到过这样的流行语:“哥不是社会人,但哥社会上有人。”在大多数人眼中,“社会”似乎很复杂,充满了陷阱。那么,大多数人的这种理解对不对呢?究竟什么是“社会”呢?社会和群体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其实,“社会”这个词没有这么高深玄奥。所谓“社”,在古汉语中就是指祭祀某地土地神的场所;而“会”则更简单,就是指人的聚集。因此,“社”“会”合在一起的字面意思就是人们在祭祀地方土地神时聚集在了一起。在中文语境下,北宋大儒程颐较早使用“社会”一词,他说:“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二程集·伊川先生文七》)这段话是在说:普通老百姓形成的群体就是社会,这个群体是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和纪律的,所以这些原则和纪律实际上是作为这个社会的默认值存在的;这些原则和纪律可以使群体中的人具备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从而形成道德约束。由此,当社会学(Sociology)这一学科在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传到中国时,严复先生直接将“社会学”翻译成了“群学”。严复先生认为,设立群学的目的,就是“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1]。简单来说,“社会学”就是“群学”。群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群体,它的任务是考察群体的类型、特征、运行、历史等,而它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各种类型的群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各自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