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0 18:17:09
封面
版权信息
01 导论:“社会”为什么是现代人的默认值?
群体:“社会”的通俗表达
社会学:研究群体的学问
群体:现代社会的默认值
“社会学”的诞生:现代世界中“社会”与群体的巨变
社会:个体的生存域与意志的催化剂
现代人的特征
02 自由与平等: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同一的价值基础?
“优质偶像”谷爱凌:她到底是不是普通人?
魅惑:平等与自由为什么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平等与自由:思想史中的本来含义
生活世界:机会平等与节制自由
独立:现代性紧张的舒缓剂
03 财产与劳动:“视财如命”为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群体特征?
富兰克林的遗留问题:生命与财产真的同等重要?
马克思的遗留问题:劳动为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
财产、劳动与现代性:“Property”的双重意涵
财产、劳动与群体性: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04 消费与异化:消费主义为什么成了现代社会的基因?
贪婪、欲望与消费:从电影《七宗罪》说起
“生产”的终结: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倒置
异化的人类:被制造的消费欲与被裹挟的消费者
用户画像与市场分析:人群的最大公约数
05 效用与价值:社会生活的普遍逻辑是如何支配我们的?
“自由而无用”的内在逻辑
效用:现代的本能
价值:文明的指归
意义的消逝:一个时代的群体症候
06 结构与行动:群体的“身份标识”是如何产生的?
人:结构性动物
“泰坦尼克号”上的生与死
社会结构的本质:群体的分类系统
社会结构的二重性:先赋性与可变性
现代社会的特征
07 职业与分工:现代社会为什么是由一群“社畜”组成的?
“内卷”的“系统人”:从“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说起
职业系统:现代群体的生活形态
职业生活何以神圣:天职(calling)的神圣性及其道德性
走出“社畜”状态:现代社会的可能性
08 家庭与家族:“家”为什么依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非孝》到萧红:时代的棱镜
血缘与宗法:最小群体组织的内在逻辑
婚姻与家庭:不确定的缘分与确定性的血缘
何以为家:“家”逻辑的拓展与中国社会的内在机理
09 网络与技术:互联网是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的?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真假?
速度、流量与空心:互联网的群体逻辑本质
虚妄与迷狂:制造“乌合之众”?
10 宗教与政治:“上帝死了”之后,社会秩序又如何可能?
上帝真的死了吗?
政教纠葛的非意图后果:耶路撒冷的血与沙
政治:权力的游戏何以成为群体的秩序?
政教分合:争斗与妥协的双螺旋结构
11 荒蛮与理性:现代社会是如何被规训的?
公开酷刑的消失
愚人船的隐喻
现代社会中的规训:群体的治理术
罪犯与精神病:群体的“排他性”机制
群体安全与个体隐私:群体的恒久悖论
12 道德与法律:现代社会治理为什么需要“软硬兼施”?
法律与道德的复杂关联:“江歌案”的底层逻辑
法律一定是硬性的吗?
道德一定是软性的吗?
法律与道德为什么对于群体秩序来说缺一不可?
13 制度与人心:群体规则为什么会经常失灵?
现代社会为什么迷恋“制度”?
失灵的制度:故事一则
意外的后果:故事一则
制度为什么会失效?
制度可以有弹性吗?
14 国家与个人:现代社会还需要“国家”吗?
换个角度看“国家”:“归化”运动员究竟是哪国人?
国家:群体的大规模存在形态
现代国家:群体化学反应的复杂后果
家国一体:中国国家形态的内在逻辑
15 后记:谁是鲁滨孙?何处桃花源?
抽象的现代人:生活世界的流亡者
现实的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的桃花源
孤岛的鲁滨孙:一个现代性的隐喻
共同体:流亡者的安顿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