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地图:0~12岁儿童阅读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阅读的模样

一个孩子,经由父母来到世界,四季更迭,日复一日,长大成人。蓦然回首,这一切,似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实际上,人类的童年时期是漫长的,通过学习、观察与传承,儿童具备了感觉和知觉、情绪和人格、语言和思维。

他们如同一粒种子,萌发新芽,破土而出,沐浴绵绵春雨,遇见电闪雷鸣的夏夜,披上秋之甘露,迎接冬天的第一朵雪花,渐渐地长成了大树。

人们对童年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看到了纯真的、创造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经过了时间转换和观念蜕变,童年呈现积极的、前进的形象,具备了乐观的、希望的因子。童年时光是彩色的、多姿的,是蓝色的浩瀚星空,是绿色的莽莽草原,是红色的烈烈火焰,是白色的清朗星辉,是风吹过田野,是光穿透山林,是树的密语、鸟的欢跃,是狮子低吼、兽群奔腾。童年是来处,童年是基石,是柔和的、欢动的、好奇的,也是混沌的、脆弱的、多变的。

成长是美好的,但成长的路途遍布意外和暗涌。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说,童年可能光辉璀璨,可能阴云密布,可能两者交错,充满无知和未知。每一个孩子都在书写变化和可能。他们在日常时节积蓄力量,在灰暗时刻吐故纳新,在敏感时刻升级蜕变,根植沃土,绽放繁花。他们会长成苍茫林海中的一棵树,大自然宏伟蓝图中的一棵树,也是自发根系、自有形态、自成气象的一棵树。而阅读,是家庭和社会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是学习新知、形成知识结构的绝佳方法,是具备建构性、丰富性和延展性的成长伙伴,是汲取能量、健全人格、缓解压力和疗愈心灵的庇护所。

无论我们的目光投向传统、注视当下,还是迎接未来,阅读,意味着穿越迷宫,意味着翻转时空,如同承载梦想的火箭,让孩子们乘风翱翔,如同照亮夜空的星子,让孩子们闪闪发光。

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

普遍、全面、发展地看待在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既避免阅读被割裂开来对待,也使得阅读在更为圆融、系统的体系中走向广阔。

对于儿童来说,阅读、游戏、运动、日常作息、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等,构成了他们的生活。阅读与运动、游戏一样,遵循着事物的基本规律,自然地发生在生活场景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撇开其他因素来谈阅读,这是不完整的,既不能把阅读看得很古板,也不能认为阅读可有可无。

阅读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书与人之间密切互联,书在诉说,人在穿行,成为不可分离、互相彰显的伙伴。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阅读的生活,通过书本即可走向精神的勃发,不至于看问题太狭隘,钻牛角尖。

有趣的时候居多,但也有叫人“流汗”、感觉无趣的时候。阅读不是全然轻松的,它是把快乐和严肃融在一起的,在过渡、提升、尝试的过程当中,会遭遇到磕磕绊绊、断断续续、云雾缭绕、冥思苦想,更进一步的境界也孕育其中。这些历程随着儿童的成长发生变化,为儿童日后的发展造就坚实基础。可以说,阅读的轨迹确定了儿童的童年基调,构造了儿童的感知肌理,与其身体和精神发育息息相关。

需要明确的是,阅读利于应试,但阅读不等同于应试,更不在于应试。

成人亦是从儿童来,有些成人之所以不再捧起书本,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必捡拾儿时纯粹为了达到目标而奋发的工具是其中之一。他们对于阅读的记忆是晦涩的、灰暗的。从繁重的、评价单一的学业功课中出现的对阅读的低兴趣、低意愿、低获得感,导致产生了阅读的偏见。这是对阅读的极大误解,久而久之形成刻板印象,对终身学习、感知阅读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效应。

对于阅读的常识回归,刻板印象的淡化与消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但树立对于阅读的恰当观念与看法,将会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阅读,不光是要读一个“会”,更是要读一个“好”,还要读一个“快乐”,读一个“意义”,读一个“未来”。但我们不必想那么多,只需跟着阅读的面目,自如地产生很多联想,这些联想是沁人心脾的,让人想要做深呼吸的。

要实现阅读,需要一系列技能,包括认字、正确发音、视觉扫描、符号转换、理解词句的意义、流畅阅读。要完成阅读,还需要相当的兴趣匹配、“思维马达”的带动或者决心意志的牵引。阅读并不容易,哪一项做不到,都会影响最终的落实情况。如果儿童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加上态度、努力和意志,尽管在思维上还有待提升,但连蒙带猜也会去读一本超过自身阅读水平的书,更别提可以轻松读完的书。如果没有兴趣,那么无论这本书是否与自身阅读水平匹配,都很难翻开它,除非依靠强大的决心来引领。

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一个儿童,如何能够翻动和读懂书本?

从亲子阅读开始

假如我们把儿童的成长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从内到外依次是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与其相关的其他活动场景,以及儿童并未直接参与的大环境。在婴儿期、学前期和儿童中期,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关系是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成为父母和养育人,抚养一个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输送生命的给养,开始互相的陪伴岁月,开启彼此的深爱之旅,结成热烈、丰饶、密切的关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孩子随着成长的脚步饱尝人间五味,无论是欢乐还是苦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亲子阅读让儿童的早期阅读成为可能。围绕适宜的阅读材料,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养育者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导引,亲子之间通过观察、游戏、记忆、表达、思维等方式进行互动,从而对儿童的生理、认知、语言、情绪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综合作用。亲子阅读是孩子亲近书本和享受阅读的开始,能培养阅读兴趣、融合亲子关系、积累阅读经验、牵出亲子之间的话题,也为读写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为未来的发展涂画上牢固的底色。

在陪伴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成人的学习和阅读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一方面是为了给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另一方面则超越了单纯地为孩子做好榜样的层面——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亦是第一次做父母,所抱持的观念,实践的做法,如何勇敢、明智、温暖又不失引领地陪伴成长,并不是不回望、不转弯,一条道走到底,而是智慧地打量和省思自己的生活。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成人教育甚至使用不同的方法责罚孩子,其中的内在动机、意识态度和应对方法是复杂的。对于如何通过阅读的滋养,更好地抚育孩子,父母的身边不缺忠告:各种各样的建议来自专家、好友和家人,书上的、电视中的、电台里的、网络上的说法层出不穷。成人会看到各种观点、理念、指南、规则,如何经由判断得到答案,如何通过互动达到共生,减少左右摇摆、反复纠结、不断焦虑?不能迷失在爆炸的信息里,要在学习和行动中做出抉择。

阅读是大工程

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发生在私人领域,也发生在公共领域。亲子阅读既是个人闲暇时光的选择,又是亲子相处的一种模式,倡导与营造亲子阅读是家庭成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育读书种子,为国家涵养文化,创造未来。它离不开家庭,也离不开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无论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的角度,还是从构筑精神世界的角度,阅读都是一项大工程。

人类在童年孕育、发扬、探索可能性。我们是在一团乱糟糟中找寻,找寻从混沌到清晰的路径。孩童在阅读的路途上能够调整到专注模式,获得新的基础技能,积累新的阅读经验,逐渐熟练地执行阅读策略,成为越读越有兴味的读者。如果有成人和社会的辅助,得到有效的指点和帮助,使得阅读切入生活的多重场景,那么儿童可以更快地形成阅读认知,更好地掌握阅读技能,更顺畅地产生动力。

成人和社会作为儿童成长的守护者,提供恰当的支撑和托举作用。不同的成人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引导、参与、支持、示范。这些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逐渐交还主动权的过程。成人适时地将工具渐次交到孩子手里,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尤其是迷茫无助、走弯路甚至倒退的时候,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支持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从他人的故事里成长。殊为难得的是,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孩子接近、超越自己所能达到的目的地,成人也能观照自身。

具体来说,为了儿童的阅读,要打好阅读基础,守护者需要准备阅读材料,设计阅读活动,组织阅读分享,鼓励创想和表达,提供必要的支持,注意每个阶段儿童的阅读发展,激发其内驱动力。人们围绕着阅读所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发现阅读动机,养成阅读情意,供给阅读资源,培育阅读认知,提升阅读能力,促进阅读行为。至于阅读能量的转化与活化,是否能够从阅读中迸发出创造力,在于儿童的自身技能、热情程度、坚持程度,能不能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环境的支持、鼓励。这一系列的动作、思维和情感是日积跬步、循序渐进以及不负天资、发扬蹈厉的结果。

外塑与内驱之间

如果说,成人最终期待的是,经过充分的陪伴、有力的帮助和自我的搭建,有一天,孩子们可以实现梦想,自在生长。那么,这种内在与外在的互动,必定是以内驱为主,外力为辅,逐渐转至完全的内在动力,完成儿童阅读的主动性构建。

生、养、教的三重职能,没有哪一件是容易的,“教”可说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每个人有自己的教养方式,需要提防的无疑是极端:溺爱,强迫作为,忽视拒绝。在两极之间,成人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孩子是主心骨,他们的世界应是自主的。

第一,成人对于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关注过度,如何不横加干涉,如何不破坏孩子的自主?并不是使劲用力,就能够获得一个理想化的成果,不能用儿童年幼的大脑来类比自己的大脑,孩子的成长复杂多变,存在种种不确定性。亲子之间朝夕相处,对日常习以为常,有时候在敏感时刻影响孩子的并不全是来自父母的训导,也许是师长、同龄人甚至是偶遇的人、陌生人,或者来自某一本书、某一部电影。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对于父母和养育者来说,如何通过观察和省思,调整和纠正偏离了科学、平等的做法,摆脱陈旧的见解,放大正向效应,规避负向效应,是摆在眼前的需要摆平的问题。对孩子重视,而不施压;为孩子提供养分,而不控制。

第二,如何发挥儿童的自主性?怎样听取孩子的意见?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有自己的主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出不同层级的需求。我们今天倡导儿童阅读,那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假若回过头去望向童年,我们愿意自己的童年被书籍环抱吗?这样的度量因为个人认知的不同存在不一样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让儿童读书,也是成人对儿童的训导之一,笼统论之,目标是为了造就一个对儿童、家庭、社会而言更好的未来。成人要形成稳定的、开阔的、成长的阅读理念,找到适用的工具。具体而微的方法是感受和判断成人与孩子之间互相传递的信号,这信号是强还是弱,是吸引还是推拒,根据双方电磁波的匹配情形,施以相应的措施。

第三,在一个人最初的岁月里,你想给他什么样的东西?只读好的东西行不行?童年的印记是成长的基础与潜在因素。从理想的角度考虑,成人希望儿童接触的都是好的,但无论是从主观层面,还是从客观层面衡量,得出的结果都是恐怕不行。总有一些时刻,是混乱的、无序的,甚至是失控的、潜藏危机的。一个孩子出生了,他的人生纸张上书写了生物基因,父母握着孩子的小手在纸上涂画着。这个社会也在孩子的人生纸张上涂抹符号,让孩子不断试探,并产生与社会趋同或相异的想法。通过多种渠道传导而来的内容,会对孩子的内在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孩子与成人之间产生互相的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是否合理,是否必要,是否如所期盼,是否可以让孩子形成可靠的判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所珍视的家风家训,如何确保能够顺利地承递接力,在生物性繁衍的同时,也完成社会性的传承,浸润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自然在不断地提醒儿童,儿童也未尝不在影响着成人。最终看到的景象是,这世界有绝好的书,有不错的书,也有不那么好的书,而孩子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四,理想的童年是否存在?成人自然希望孩子需要安静的时候能够坐得住,专注于当下的事情,需要活泼的时候能够动如脱兔,欢腾喜悦。可是,孩子好像总是找不到平衡点,尤其顽皮好动的孩子,因为与他人的互动易闯祸,给人难以调教的印象。孩子的顽皮与父母的情绪失控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增强的现实。对于儿童来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实际上,好动的孩子关注面广泛,专注的孩子关注点深入,各有其特点。莫要被浮云遮蔽了眼睛,要相信孩子有可挖掘的潜力。期待一个不断有输入、有积累、能够产生物理和化学反应、有研发效应的童年,而不是机械复制、完成任务式的童年。成人为儿童提供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成长环境,着力培养儿童的素养,包括阅读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等。成人要借自然之力,辅以滋养之功,以快乐为动力,用引—导—启的方法,展开儿童读—述—思的阅读路途。

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养育的矛盾。

照顾者,也就是那些确保每一个人类小宝宝都能够茁壮成长、学习和想象的人,不仅传递了前几代人积累的知识,还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创造新知识的机会。这些照顾者当然包括父母,但也可以包括祖父母、叔伯、朋友等其他人。人类照顾者必须妥善保护每个孩子,并在孩子成年时对他们放手;人类照顾者必须允许孩子玩耍,同时还要促进孩子工作;人类照顾者必须传承传统,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创新。

平衡这些矛盾需要成人恰到好处,但没有人能够丝毫不差。成人需要摆脱焦虑,去过值得一过的生活,而不是被工作和孩子的负担压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防御过度、困惑不已,甚至因此钻进死胡同。每当这个时候,请停下来。父母理应让自己平静,让儿童在阅读中自我捕捉,接受儿童从无序走向秩序,从分散走向专注,从错误百出到迸发自我意识,形成属于他们的一套阅读路径。

描绘自己的阅读地图

书之广厦,有自身的组织架构。人们详细地探求每一个知识领域,描述每一类知识的集束,追寻每一点精神和记忆,使之呈现出纵向的深层结构和完整的内部脉络。每一片区域的开疆拓土都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学术的、科学的、思想的进步都会催生新的阅读领地。每本书、每位著者都有其位置,有时候人们在书与书之间的位移很快,有时候则很慢,轨迹往往只能覆盖地图的一部分。阅读的地图里面有全世界,有平原、山川、河流、湿地、沙漠……引人入胜。地图可以规划,可以开拓,可以指路。这些可说是共性层面上的阅读地图。

个人层面的阅读地图是从人们喜欢的、能够获得的书籍出发,完成阅读路径的标注和记录。阅读的地图,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想象的延展、对智慧的寻觅。

阅读地图具有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地图,阅读者一次次地从出发地抵达目的地,初始的出发地不一样,目的地也是多种多样,这一路上的风景大相径庭。

阅读地图具有动态性。它的结构是平面的,层次则是立体的。在结构和层次中,孩子们获取的知识得到了安放,吸收的内容有了输出的途径,通过不断地调节、充实,引起阅读地图的变迁。它可以非常舒展,也可能极度简单,却能够联结起恰当的内容,勾勒被折叠的细节。

阅读地图具有成长性。孩子们的阅读地图可能走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欣喜和美妙,可能揭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和辽阔,也可能带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无垠,如同漫步在万物生长的田野上。

在阅读的地图上,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行为,它显现于人的思考和行动中。我们循着共性层面的地图出发,看到大千世界的风景,考量、判断与表达所处的情境,自己描绘出了地图,甚至成为别人的导引。

葆有美好的期待

人们期望孩子成为博学和渊深的人吗?甚而成为书呆子和“掉书袋”吗?人们期待的是,孩子成为人格健全、内心丰盈的人,他们情感敏锐、表达丰富、认知清晰、思想多维,既有阅读的定力,也有生命的活力,敢于直面自己,愿意关怀别人。这些并不是单单凭借阅读可以抵达的目标。成人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独特、亲密、安全、有序的亲子关系,付出源源不断的爱,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彼此独立,共同蓬勃。

至于孩子们心目中的目的地在哪里,只有他们自己说了才算。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两者既不是断裂的,也无法完全同频共振。当面临渐变、转折,走向独立的时刻,在人生的分水岭,所有的阅读存储都将转化为成长的能量与动力。

有没有一个成人会从儿童身上突变而出?并无可能,儿童进入成人世界是逐步推演的、不断蜕变的,它的一部分是模式化的、典型的、有序的,另一部分是个性化的、差异性的、后天习得的。孩子的成长蓝图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成长的快慢各有不同。为儿童营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世界是必要的,与儿童友好,对儿童亲和。

我们期盼着,在儿童的生活中,他们附着于阅读,但不拘泥于阅读,兼及共性和个性、深度和广度、易与难。我们期盼着,孩子们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追随先贤,纵论古今,在阅读中抽丝剥茧,不疾不徐,在阅读中绽放梦想,步履不停。我们期盼着,儿童能够有自主的阅读习惯,增强自身文化的“抵抗力”,读得进去亦能读得出来,在个人层面幸福、达观,在社会层面各自作出努力和贡献。

没有不爱书的孩子,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如果他们还没有表达出爱和喜欢,那就再耐心地等一等。夜深了,孩子们披覆着故事的魔毯,进入梦乡。他们是纯真的孩子,是热情的沟通者,是故事的拥趸。这条毯子让他们温暖、安全,就像一个天然的屏障,而孩子们的梦里有萤火虫、有灯光,他们的梦在发光。他们像小蜜蜂一样,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采撷,在一本又一本书里得到滋养。景致如诗,微风吹过,枝头轻轻摇曳,他们在召唤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