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师长
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19]尊敬师长,既是传统美德,灌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春风化雨、舐犊情深,同时也是宗法社会形成的孝道伦理。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中,祖辈博闻强识,材优干济,凭着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崇拜。名医刘完素采药时,突遇暴雨,回家后即暴病,高热、打寒战、急性咳嗽伴浓稠痰液,自己用药并不见效。正在危难之时,得到一位须发皆白、悬壶济世的老翁指点,用鱼腥草煎煮浓汁服用,连用三天,热退痰消,咳嗽少了,化险为夷。[20]即便是名医,也有听从老人指点的时候。逐渐地,长者,尤其是男性长者居于家族显要地位,即长者本位的观念得以构成,社会按照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生产生活经验得以维系运作,长者给幼者以成长的智慧和动力。
在古代儿童的教育中,主要以成人为优先,以长者为中心,形成家族视野中的现实秩序。年幼的成员则更多地处于被指挥、管理、指导、塑造的位置,乖顺地服从和依附长辈,无须有自我的声音和主见。孟子说:“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21]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作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作不悌。一切举止,皆以伦常,以长者为先。
就蒙养书籍而言,周秦汉魏六朝,启蒙教材以字书为主,内容比较单一,题材较为固定;隋唐五代,启蒙教材逐渐发展成熟,以宣扬伦理说教和传授知识为主,识字退居次要位置;北宋到清中叶是传统启蒙教材的繁荣、鼎盛、分化时期,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启蒙教材层出不穷,教材内容也专门化;清中叶之后,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传统启蒙教材走向变革。[22]相较而言,汉唐更为重视诗词歌赋,两宋更为重视道德教育,明清则重视读经。真德秀《教子斋规》中说:“凡为人,要识道理、识礼数。在家庭事父母,入书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顺从,遵依教诲。”[23]陈宏谋则更为透彻:“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24]
士人家庭中实际上负责指导幼儿学业的亲长,一般以父亲的角色最为重要,其次是祖父和母亲,再次是父系其他长辈及家中其他的男性长辈,甚或有能力又有闲暇的年长家人。[25]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说到家长的职权和子弟的被动地位:
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26]
他还进一步讲到了子弟面对父母之命时的做法: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然后改之。若不许,苟于事无大害者,亦当曲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乎?[27]
接到父母之命,要迅速地展开行动,并且回复,如果发出的指令不可行,那得非常柔和地剖析利害关系,如果父母应允就改掉。如果父母不应允,事情也不会造成大的损害,那就不要管是非曲直,还是要顺从。如果违抗父母命令,就算做得对,也是不孝顺的子弟,何况也未必都对,意即陈北溪《小学诗礼》所说:“父母或有过,柔声以谏之。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28]这一番论述,源自孔子所说的“几谏”,把伦理和是非之间的优先级阐述得非常清晰,子弟以服从父母为主,只有两种不同程度可以做细微区分的情况:一是子弟认为父母的指令不可行,二是不仅不可行,而且对未来有大害。在这两种情形中,子弟必得和颜悦色地规劝父母,但最终的主张还是听父母的。为了尚未到来的可能的有害后果,各有各的是非论断,子弟是否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父母是否能够从善如流,这些都是未知数。
朱熹《童蒙须知》也表述了类似的思想。《童蒙须知》是朱熹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读物,包括了“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29]
伦常意识的传承和社会教化的展开,是蒙学的“定盘星”。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达到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是蒙学题中应有之义。“教”的释义便是教师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习知识。《朱子论定程董学则》细致地描述了在学塾中必须遵守的规则:晨起,诸生要“升堂序立,俟师长出户,立定皆揖”,睡觉要“必后长者”,站立“毋背所尊”,“非尊长呼唤,师长使令,及己有急干,不得辄出学门”[30]。而崔学古《幼训》提及老师与学生的相处,除了“讲贯教训”之外,应当“不交一言,不示一笑”[31],以免破坏了老师的威仪,但讲贯教训还是得宽严相济,“宽假其辞色,紧严其课程”[32],以和蔼的态度严格要求课程学习。各项规则,三令五申,清晰明了,以打造传统社会的理想儿童。
儒家文化可说是古代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传统文化的内核,君子人格与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需要颂扬和继承的,但若一味地以“三纲”为指引,是消极、有害的,这样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体系,严重地压抑人的身心发展,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发育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