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通释(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周南

《周南》者,周公采邑中之诗,及在其邑中所采周地以南各地之诗也。周公之采邑,即周初之周地,雍州岐山之阳之地也。大王始居之,国号曰周。其后武王有天下,分周故地以为弟旦及奭之采邑。以周封旦,曰周公;以召封奭,曰召公。武王封周公之国为鲁,周公不就封,佐武王,相成王,摄行政,使子伯禽代封于鲁。武王封召公于燕,召公亦未就封,以元子代之,而召公留佐王室,次子留代为召公。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周召二地,西为犬戎,北则豳,东则列国也。惟其以南之地甚广,及乎江汉之间,以近于周故地,民情风俗乐调皆近于周,固早被周之文化者也。故其地之诗,乃与周召二地之诗合:合周公采邑之诗,及在周邑所采其地以南各地之诗,命曰《周南》焉;合召公采地之诗,及在召邑所采其地以南各地之诗,命曰《召南》焉。此《周南》《召南》之所以命名也。

周南、召南之地域,约在今陕西省东部,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南,汝水以至汉水之间。周南之诗,但为在周公采邑所采,因地以名耳,其诗不必言周公之事,其时代亦不必在周公之时。

按:旧说谓周为岐周之故地,自文王徙都于丰,乃分其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南,则言周召之化行于南国。然文王为诸侯,安得封二公之采地?故知文王之世,未封周召二公。所谓“南”是“周召之化,行于南国”,纯属臆度敷衍之词,而于实际未能合也。若云其化行于南国则曰南,然则是此诗属于南国乎?抑不属于南国乎?是周召之诗行于南国乎?抑南国之诗成于周召乎?皆未能明也。亦皆无可明之示意也。又云:“得圣人之化者曰《周南》。”圣人指周公也。“得贤人之化者曰《召南》。”贤人指召公也。此又更不可解者。得周公之化何以便曰周南?得召公之化何以便曰召南?皆不知南之一字,所指为何事也。朱熹谓其得自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曰《周南》;其直得自南国者,曰《召南》。得自国中,杂以南国之诗曰《周南》,颇有命名之理;然直得南国何以即名曰《召南》?召字有何直接之义在?诚令人不能信服。至于《诗序》所云:“《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其说更觉迂而不近情理。王者之风与诸侯之风之说,既难成立;王者系周,诸侯系召,亦未见有何理由。至言王化自北而南,便曰南,尤为意识模糊,难于解释。此皆先儒囿于文王、圣人、王化之说,强作解人之语也。

周召二南,旧说难信,而后世虽说者甚众,而多引据过繁,考证滋紊。虽甚见博雅,而牵引过远,致难于遽信。兹徐而察之,窃于简明平易之中,悟其命名之理:周召二字,自古连用皆周召二公也。南者南方之国。二公既各有采邑,而各接南方之国,取其邑内之诗兼合其地以南各国之诗,乃命曰周南及召南,是极为平常易见之事也。旧说以见其义之浅,而故为探其深,于是入歧途而不返,乃多留后世之惑耳。


周南之国共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