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与汉语句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3 关于祈使句的研究概况

马建忠(1898/2000)的《马氏文通》中并没有使用“祈使句”这个术语,但其中的“命戒之句”、“禁令之句”应该属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祈使句”的范围的。

黎锦熙(1924)最早使用“祈使句”这个术语。尽管书中相关的篇幅很短(第十七章语气(助词)),但明确地提出了句子按照语气可以为五类,即决定句、商榷句、疑问句、惊叹句、祈使句,这五类中的“决定句”和“商榷句”都属于更上位的“祈使句”。然而从所举的例句来看,这两类句子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其中所包括的句子颇为庞杂,只有“决定句”中的“助‘请求’或‘劝阻’的语气”和“商榷句”中“助向人商请的语气”的句子属于“祈使句”。此外黎锦熙还讨论了与祈使相关的语气词。

吕叔湘(1942)最早确立“祈使”的定义和范围,在“第十七章行动·感情”中,吕叔湘明确提出祈使是一种语气:祈使是“支配我们的行为为目的”的语气,由此开创了其后以语气为立足点的祈使句研究之先河。作者注意到“刚柔缓急之异”可以造成“禁止、命令、请求、敦促、劝说”的不同,并逐个探讨了“吧、啊、呢、其、惟、矣、哉”和“请、愿、要”等可以表达祈使语气的语气词。此外,吕叔湘还讨论了借用反谙性的问句作请求、讽谕、禁止等等之用的问题。

王力(1944)在“第二十二节语气”中专门讨论了祈使语气:“凡表示命令、劝告、请求、告戒者,叫做祈使语气”,其中还包括了带有否定词“别”、借用能愿式“不可”或“少”字的禁止语。至于“催促语气”,王力则认为“它的性质很近于祈使语气,只是语气急些。”此外,王力也注意到祈使和其他句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关于能愿式、使成式、处置式、否定、情貌等问题的讨论中也会散见一些和祈使有关的论述。

高名凯(1945)没有使用“祈使”或“祈使句”之类的术语,但书中的“命令”基本相当于当时己有的术语“祈使”,然而作者并没有给出“命令”的严格定义,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命令”的性质。作者主张“命令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强制的命令,包括有谕令和禁令:一是非强制的命令,包括有请求和劝告。”该书探讨了各类中“命令词”(包括副词、叹词、助动词)的使用情况以及“命令词”的来源及发展问题。此外还论及了主语缺省和“借用其他形式来表示命令”的问题。

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中明确提出“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听话的人做某事”。该书第十五章疑问句和祈使句用不太长的篇幅讨论了祈使句谓语的性质和语义、主语的性质及缺省、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祈使句、祈使句中否定的连用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祈使句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同时也表现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

刘月华(1985)主要考察了北京话中的祈使句,认为祈使句“主要从表达功能得名,是表示命令、请求或制止、劝阻的句子”。该文讨论的问题涉及到:①祈使句的基本结构类型和语法特点;②怎样表达委婉程度不同的祈使;③可以构成祈使句的动词和形容词;④祈使句的主语;⑤祈使句的语调。此外还讨论了肯定和否定祈使句对于前三个问题有不同的影响。

徐杰(1987)根据句子的“达意”即传达意义的功能将汉语的句子分为三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其中祈使句是“要求听话人从事某种行动或不从事某种行动”。由于句子根据“表情”即表达感情的功能分为两类:弱感句和强感句,这样,祈使句内部相应地又可分为两小类:弱感祈使句和强感祈使句。该文还考察了祈使句等各种句类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

贺阳(1992)根据汉语表现语气的书面形式标志(标点符号、特殊句式、同现限制、助动词等)将汉语的语气系统划分为三个互不排斥并可同现于同一句子的子系统:功能语气系统、评判语气系统、情感语气系统,认为祈使语气属于功能语气系统,“表示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在于要求听话人(有时也包括说话人自己)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该文总结了祈使语气的五条同现限制,其中既有句法的限制规定(谓语的语法性质、能充当主语的代词、否定词及副词的限制),也有语气的限制(能与履义语气同现)。需要指出的是,文中只是讨论祈使语气,并没有直接将祈使语气和祈使句挂钩。

袁毓林(1993)的《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是迄今唯一一部公开出版的全面研究汉语祈使句的专著,该书对祈使句的性质、范围、使用条件、内部分类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讨论:①祈使句是从语用平面上分出来的句子类型;②祈使句的范围应从句法形式和表达功能两个方面来考察,既具备祈使句的特点又能表达祈使意义的是核心祈使句,如果形式上不具备祈使句的特点,但在功能上也表达祈使意义的,如“还不快VP”等,也看作边缘祈使句;③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祈使句进行分类:从表意功能上,根据句子语气的强弱可以分为三类六种:命令句和禁止句、建议句和劝阻句、请求句和祈免句;从结构形式上,根据肯定和否定的有标记和无标记分为三类:有强调标记的强调祈使句、有否定标记的否定式祈使句、有零形式标记的肯定祈使句。此外,该书还讨论了祈使句的使用环境和语用约束,并对现代汉语中十来种典型的祈使句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

张家泰(l995)首次质疑了以往对于“祈使句”性质问题的认识,指出传统语法四种句类划分中存在着使用标准不一的问题。认为应该按句法结构划分句类:“由表示祈使语气的特定结构形式组成的句子是祈使句”,并列举出了一些祈使句的基本结构类型:“不准/禁止+动词词组”、“(主语+)别+动词词组”、“请+动词词组”、“让/叫+动词词组”、“动词性词组+吧”、“(主语+)动词性词组”。

方霁(1999,2000)从语用的角度对祈使句进行研究,将祈使句定义为“人们在运用现代汉语进行言语交际时,在字面意义和一般性会话含义中传达‘说话者要听话者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或者说话者要听话者与说话者共同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指令行为,并运用相应的指令语气的句子,叫做祈使句”。作者从语用的角度将祈使句分为四个小类:命令句、要求句、商量句、请求句,并从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语气尾词、施为动词、祈使对象人称指示词等方面探讨了这几个小类间的不同。

曹忠军、祁玲(2001)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祈使句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现代汉语祈使句的研究现状。该文讨论的内容主要有: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定义、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原则、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分类及其信息结构的特点。

王秀荣(2001a)认为应关注“说话人促使听话人按照自己的意图从一种行为状态转变为另外一种行为状态的一种言语行为”——“祈使行为”,而祈使句只是祈使行为的表达式之一。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祈使行为”表达式在形式上的差异,即直接“祈使行为”和间接“祈使行为”在表达式上的差异、“祈使行为”表达式在语义上的差异,如可以表达命令、威胁、吩咐、建议等。王秀荣(2002b)则考察了影响言语交际中“祈使行为”实现的因素:获得预期效果的先决条件、说话人应参考的因素(包括交际者、交际场合、说话人促使听话人实施的行为难易程度)。

马清华(2002)考察了祈使句与意欲句46项目主要语法特征,其中39项与意欲句相同,7项相异。因此他认为根据功能与形式相互印证的句法原则,把祈使句和意欲句统归为一类,从而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四大句类的划分,为如何划分句类提供了一个很独特的研究视角。

赵微(2010)认为直接指令可以通过施为动词与施为句、祈使句实施,并辟专章研究了汉语祈使句的性质、范围、定义、句法及语义相关问题,认为汉语祈使句是对句子的一种功能分类,将汉语祈使句定义为:“在语音上有一定特征,句法上有特定形式,表达了发出者对接受者未来行为的建议、命令等语义内容,发出者用来对接受者行为实施指令、建议的句子”,并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角度提出了四条划分汉语祈使句的标准。此外,作者还从祈使句的主语及话题、祈使句与动词及动词性结构、祈使句中的形容词及形容词性结构、副词、祈使句中的语气词及语气成分等五个方面对汉语祈使句的句法及相关语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