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惊蛰(面之有术)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在面试这个亘古永流传的问题上,我,也是见过“惊雷”的!
1.3.1 “相亲”进行时
今天能像模像样地和各类总监候选人侃侃而谈的我,也曾有过面试切菜小工的经历。
有个至今被我当谈资的故事,当我还在餐饮业时,面试官中有一位职位颇高的、从北京总部特派来的老者,对其中一名女性小工的手摸个不停,当时我心中无比澎湃:这是家什么公司,如此变态!
这时,剧情反转了,老者说了一句话:“手上有茧啊,是做过两年切菜的。”
原来,面试不止动眼、动脑、动嘴,还可以动手。
这次面试的是集团财务总监候选人,CEO想有更大的审批权限,董事会不愿意给,离职而去的财务总监夹在中间很为难,所以新财务总监的人选在我理想中应是个专业能力很强、沟通能力很强、可以用专业去说服CEO的人,否则仍然要做“汉堡人”,呆不了多久又会离去。
为什么不是说服董事会?并非因为CEO都是董事会任命的,我要抱更粗的大腿,而是CEO本身是职业人,他不懂人情,却会在道理前让步,董事会成员都是有钱人,有钱就是任性,说服比较难。
这次面试共有三个候选人,一位来自猎头推荐,一位来自公司内部推荐,一位是我们主动搜索的简历。猎头推荐的人选对薪资要求高于我们对岗位的定位,但如果面试时确实出彩,亦有机会;内部推荐的学历差些,但胜在可靠度有保障;我们搜的那位,学历不是最高的,薪资要求也不是最高的,从简历上看不出优势。
面试之前我们已经请三位候选人做了上市公司账务处理的案例题,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都无问题。面试官的组成:我,人力资源总监,主要考核候选人的气质与公司文化是否合适;公司财务顾问,主要考核专业能力;CEO,综合评判。
面试前的分工:笔试成绩占20%;专业问题占60%,不超过6个问题,由财务顾问提问;综合素质类问题占20%,不超过4个问题,由我提问。面试到高层时,虽然专业问题占了80%,但其实走到这一步的人,专业能力都差不多,就拼最后的20%。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岗匹配度、人司匹配度。通俗地说,就是相亲时的两情相悦指数。所以说,好的HR一定会是好媒婆,我们的职业前景很广阔!
我提出的4个问题很简单:
(1)介绍你自己,如果有你觉得特别值得跟我们分享的案例请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可以考察候选人工作的连贯性、真实性、表达逻辑性、对事务重要程度的判断、对自我的定位及判断等。
(2)在你前面提到的某某案例中,你觉得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如果当时是另外一种情景,你会这样处理吗?这个问题可以考察候选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应变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说一个你在工作中克服的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做的。这个问题可以考察候选人对问题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4)有什么问题是想向我了解的。这个问题可以了解候选人最关注的是什么,也许就是他的个人核心价值观。
猎头推荐的候选人A回答问题时有些高冷,我担心与狮子座的CEO相处不来;内部推荐的候选人B过于保守,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是请示,不适合我们洋派的CEO;倒是我们自己搜寻的候选人C,虽其貌不扬,但有审计师背景,冷静客观的思维模式深得CEO的心,处理问题不走偏锋,虽中规中矩,却稳重可靠。
上面提及的案例其实并非面试的全部过程,面试的技巧更多地在面试之外,我也经历过失败——明明面试时过往业绩很不错的人,实际工作起来业绩就是不行;或者明明面试时口才很好的人,与上级沟通就是受阻;抑或明明在湖北区域很牛的人,去了湖南就整个人都不好了……
那段时间,各类面试宝典也看了不少,霍兰德职业测评、MBTI等测试也运用了,失败案例仍时有之,于是开始涉猎旁门左道——星座学、九型人格,甚至还学习了传说中曾老大撰写的《冰鉴》,最后的结论是:要想招聘到人岗匹配的人,相面或看星座是不靠谱的,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岗”的性质和要求。岗位描述大家手上都有,但岗位描述绝不是岗位说明书的全部,把岗位胜任能力弄明白,“望、闻、问、切”都是必需的。
“望”,也就是观察,光明正大地到群众中去观察亦可,偷偷摸摸从眼角眉梢领会亦可。
跨界开会是大好的“闻”的机会,看各部门之间争执什么,疑难未决是什么,老大反复强调什么,大多都能反映其部门核心岗的核心能力。比如业务会上区域总监反复强调某项目负责人难搞定,可以判断其下属业务人员的谈判能力是核心能力。
“问”不必多说,非正式的问最能问到要点,员工到你办公室倒苦水或你到其他部门去“串门”,都能通过只言片语了解各个岗位遇到的核心问题,并分析出解决问题需要的能力。
“切”是诊断,想要做个企业的好“医生”,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逻辑能力,我的入门导师是《麦肯锡方法》以及《思维的金字塔》,还有大学时蹭课的《逻辑学》。
切菜小工的核心能力就是拿刀能力。如果问面试者做过几年,面试者会为了争取到更好的待遇而说谎,因此看看握刀的手是不是个“练家子”更简单、粗暴、有效。推而广之,如果你“望、闻、问、切”了各个岗位,就不难发现核心能力是什么,面试提问要点是什么。
当我们把岗位描述弄清楚之后,还需要把招聘需求弄清楚。例如,老板招秘书,虽然岗位描述上都写着秘书,但我们需要清楚老板是需要一个听话的小跟班,还是需要一个能排时刻表的大管家,此时询问提出招聘需求的本人最可靠,即使他是老板,也不妨交心地问问。比如这次对财务总监的要求,除了有上市公司财务经验,能做投资项目尽职调查、统筹财务部工作、推动公司预决算制,还需要在董事会和CEO之间有所坚持、有所不坚持,这个“潜条件”岗位描述上永远不会写。
1.3.2 两情相悦指数
在《“相亲”进行时》中,我们聊了面试的故事,有位看过文章的朋友另辟蹊径,对文中提到的“两情相悦指数”产生了浓厚兴趣,刚好,我也是八卦之人,今天,就讲讲工作中“两情相悦”的故事。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工作和恋爱一样,有一个运动曲线:从初恋的两情相悦,到热恋的电光石火,到蜜月期的如胶似漆,到纠结期的相看两厌、一地鸡毛、七年之痒,最终,大都会回归到平淡期的亲情或恩情。
我和某世界500强企业的“两情相悦”是从大学毕业求职开始的。在我刚毕业时,在经历了半年没收到复试通知、屡面屡败后,我开始转变求职思路:与其去迎合公司要求,不如平等地“谈恋爱”。
公司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性格,经历过改变命运的事件。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嫁对人一样,有可能是一刹那的心有戚戚焉,有可能是日久生情,那么,用谈恋爱的心态找工作会怎样?
设想一下,我会怎样恋爱?首先要了解自己吧,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哪些优缺点,想找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歌中唱的:不是他给的爱不够多,是我不知道要些什么。作为职场新鲜人,留在一家公司的理由不多,无非4点:有没有发展前途、有没有学习机会、有没有适合你的环境、有没有合适的薪酬。这4点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个权重,我当时最看重的是学习机会,老牌大公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现在,就不会这么选了,当然,也没有如果。
知道要什么,就可以开始寻觅了,通过“婚介会”即各种求职网站也可,通过朋友介绍也可,自己去寻找也无不可,总之渠道多多益善。如果看中了,也不要轻易抛绣球,回到本文开始提到的,你得看看他适不适合你,逐步了解他的性格(上公司网站看看就知道了)。看一家公司的“性格”,就看它的经营宗旨。比如,经营宗旨是诚实正直、尊重他人,一看就是个稳健的公司,想创新的你看来不适合他;经营宗旨是精益求精,如果你不是个注重细节的人,他再好,你还是放手吧。总之,不要为他改变自己,因为自己的性格太难改了,何不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去发挥你的优势呢?
如果最终挑中一家公司,就发封简单明了的“求爱信”,千万不要太复杂,记得留下最方便的联系方式和一个紧急联系方式,方便对方接招后“约会”呀。实际上,在我做了人事后,我发现我收到的求职信有30%都没留联系方式。
终于谈到“约会”了,对于诸如世界500强面试题的书,建议还是把它当做饭后消遣,其实我需要的只是语言得体、真实、站在对方的角度表述。比如问道:为什么想应聘这个职务。是喜欢就说喜欢,是想求发展就说求发展,不要揣摩对方的意图,也许你是想在这个职位上做两年再看有没有内部提升,又担心对方觉得你不稳定,偏偏表现得自己乐意从事这个职位,但这家公司向来就用空降兵,最后,你虽然找到了工作,却发现不是自己预期的,白白浪费双方的感情。总之,展现真实的你,双方判断合不合适。合适了,也就是“两情相悦”了,这还真没有技巧,只有机缘。
“两情相悦”的基础在于:你的个性,你的技能,你对未来的职位定义,你的价值观和你面试的公司大体无冲突。以上种种,我们能努力的,只有技能,其他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或多年养成的特质。
如果我要做人事,基本技能是什么:听,说,读,写,算;最基本的职业习惯是什么:会抓重点,系统化思维,高效判断与执行,通感。这些都能通过练习去达成。
当然,单纯靠技巧也有找到高端爱人的,结婚后,委曲求全地迎合对方,长久下来,不是疯掉就是离掉;也有忍辱负重后长相守的,这个高度我达不到,在此就不说了。
现实生活中,一次恋爱就结婚的,还真不多,屡次相亲还没结果,也别气馁,只能说明缘分未到。那些因为某种原因,急于把自己嫁掉的,只要不是等米下锅,就还是再坚持以上“恋爱法则”吧,总会有一个合适的“他”等在某处的。
那些在犹豫“离不离”的小伙伴们,看看自己和公司的“婚姻期”处在哪个阶段,回忆下最初选择它的理由是不是还在,是你变了,还是它变了。不妨去看看某热播的唱歌类节目,听听夺冠歌曲《情人》:是缘是情是童真,还是意外,有泪有罪有付出,还有忍耐。最后决定:是我心如水,你不必痴醉;还是多少崎岖不变爱。我想,你会如我一样Beyond。
最后说一句:“恋爱”时要睁大眼睛找;“结婚”了,就要睁只眼闭只眼了,你不是完美的,公司也是。
1.3.3 3年被炒7次
又到招聘季,也是求职季,接到大姨妈、二姨夫、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咨询电话,问题种类繁多,诸如黑道、红道、黄道(从教、从政、从商)哪个好?地域、行业、企业哪个更重要?
我想起一个多年前的故事,美女小云,大专毕业,年轻貌美,吃苦耐劳,性格温顺,但就这么一个好姑娘,3年被炒鱿鱼7次。小姑娘举例:上午总经理安排发奖品、写报告,部门经理安排校稿,她拗不过部门经理去做校稿的活,到下班也没发奖品、写报告,于是被炒。当时的舆论是:小姑娘委屈了,不会说“不”,多个工作任务,自然干不完、干不好。而我的想法是,小姑娘不灵光,不会见招拆招,不会时间管理,不会在工作中练级刷经验。
下面讲一个培训课上的常见案例,讲师通常拿出个杯子和一堆石头、沙子,让学员将石头和沙子装进杯子。最后讲师会先放进大石头,再放进小石头,最后撒沙,于是全装进去了,然后告诉学员,这大石头啊,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务,要优先,否则让琐碎小事占了时间,大事无法完成啊。大多数学员都会赞叹:有道理啊有道理啊。
我也曾被这个游戏打动了,清醒过来,发现我就是那个撒沙的人,且屡教不改,每当有琐碎小事袭来,便迅猛处理掉,免得总惦记,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选择这种工作方式后,我处理事务的速度越来越快,判断力越来越强,抵抗被打岔的能力逐步提高,即便被打岔了,思维也能迅速归位。那还是使用DOC语言的年代,为了撒沙撒得更快且不动脑,我找到工作中的关联性,设置公式,别人做一件事的时间我能做五件事。
此时再想想那个打动过我的培训游戏便能找出其中的漏洞,时间不是玻璃杯,时间是有弹性和潜力的,工作任务也不是石头和沙,会随个人技能而变化大小、长短、难易,游戏的立意基础本身就是错误的。从此我在培训中更谨慎,避免以权威的名义传递误人子弟的信息,在给人建议时也慎之又慎,我不是他们,不能代表他们去做决定。
当年的我,以我之心去度小姑娘,我自以为是的练级于她而言就是砒霜,只是我更主动去适应社会,我是小强,但不应强求人人是小强。
至于什么是好工作,也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没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适。一个认识多年的财务经理,QQ签名10年未改:我们连生命都无法掌控,还能掌控什么?最近改为:道心永恒。我浅显地理解为,他最终决定上善若水,柔弱不争,这是他选择的工作模式。另一个朋友则选择了一家待遇低得多、工作时间灵活得多的新工作,他更爱自由。给小表妹推荐份公司名头很响的工作,她却不愿意,她喜欢现在能在商圈上班,工作之余能Shopping。小表弟更绝,薪水低得中餐只吃得起热干面,给他机会,他说,他更爱和现在这帮同事在一起……
生活压力指数这么大,还有一群人,只选自己想选的,做自己爱做的,并乐在其中。安静而孤独,也是人生的美好体验。3年被炒7次,现在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在路上,只是在找寻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生存方式,美女小云,你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