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西洋:中国企业全球化案例复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动力来源:集体式雄心

如果说华为的“农村包围城市”和“二元学习”两种战略是显性的,那么,在其背后,华为还有一项隐形战略,我们称其为“集体式雄心”(Corporate Aspiration),这构成了华为赶超的动力机制。

所谓“集体式雄心”是指华为在整个公司层面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有两个主要特征——挑战性目标和奋斗精神。它们也是后来者在赶超先行者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两个核心要素。

传统的战略匹配理论指出,资源、机会和目标要互相协调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然而,这一理论显然不能解释华为的赶超机制。对华为而言,资源永远是匮乏的,但是它并没有坐等机会丧失,而是提出了在西方大企业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这种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受一种精神力量的驱动,这种精神也是一种“亮剑精神”,即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不惧怕对手,敢于向竞争对手亮剑。华为在进入俄罗斯市场时,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广为传诵的名言,作为其战略宣言:“俄罗斯大地辽阔,可我们已无退路,后面就是莫斯科!”

如果说挑战性目标是“集体式雄心”的表现形式,那么,集体的奋斗精神则是促使目标得以实现的动力。华为员工具有西方大企业无法理解的奋斗和牺牲精神,这正是华为的人力资源优势。一位曾经参与俄罗斯市场开拓的员工说:“1996年,刚到莫斯科,我们就马不停蹄把俄罗斯的每一个地区都跑了一遍,竞争对手滑雪、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我们都用来了解客户。1998年我们一无所获,1999年还是一无所获,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并告诉客户,华为还在。”“没有攻不下的市场堡垒,只有攻不下市场堡垒的人”——这是华为在欧洲国际化过程中“集体式雄心”的真实写照。

那么,华为的“集体式雄心”来自哪里?根据我们的研究,华为的“集体式雄心”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高层领导、民族情结和共赢的利益机制。

CEO是“集体式雄心”的发动机。“雄心勃勃和奋斗不息”是华为总裁任正非一生的主旋律。从创业开始,任正非就着重塑造华为的奋斗文化,并在国际化之初提出了超越国际竞争对手的远大理想。1996年任正非曾指出:“艰苦奋斗必然带来繁荣,繁荣以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丢失繁荣……忘却过去的艰苦奋斗,就意味着背弃了华为文化。”而到了2010年,华为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任正非仍不忘提出自己的奋斗文化。在2010年的一篇讲话中,他连续多次使用了“奋斗”一词:“为了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我们要抛弃狭隘,敞开胸怀,广纳天下英才,以成功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我们的奋斗队伍。我们要加强本地化建设,提升优秀员工的本地化任职能力。我们自身要英勇奋斗,不怕艰苦勇于牺牲……并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永远坚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民族情结是“集体式雄心”的催化剂。任何国家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时,都背负着自己国家形象的无形资产,华为在与西方大企业竞争时也不例外。西方客户对中国企业的产品信任度很低,华为巧妙地将这一天然的劣势转化为培养员工“集体式雄心”的机会,将“用华为的产品,为祖国争光”作为华为欧洲员工奋斗的目标。任正非在总结华为的国际化进程时曾说:“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逐渐有胜。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呢?是祖国,是我们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当我们在莫斯科郊外的大别墅点燃壁炉,围在一旁,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共赢的利益机制是“集体式雄心”的基石。人的行为是机制的产物。华为一直坚持企业人力资本增值一定要大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知识资本化”原则,建立起短期、长期相结合的全面激励机制。在短期激励机制方面,华为采用高薪政策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同时将员工的绩效和其报酬、晋升全面结合,凡是在国际化进程中表现优异的员工都能得到快速晋升。在长期激励方面,华为根据员工的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和风险承诺等方面的情况,由公司各级人力资源委员会评定后给定配股额度,以虚拟受限股、期权、MBO(管理层收购)等方式,让员工拥有公司股份。